2018是台湾都更启动元年 内政部长叶俊荣推3大住宅政策超有感

内政部叶俊荣。(图/记者谢盛帆摄)

文/台湾银行家

政府推出公办民办都更、危老重建以及社会住宅,一共三大住宅政策,不但要为民众寻求住的保护,也被视为可望点燃台湾内需千亿元的三大动力,更让台湾的今年被定义为都更启动元年。

内政部一连串加速改革计划,目的是希望让有安全疑虑的危险建筑加速更新。《台湾银行家》杂志特别专访内政部部长叶俊荣,他以「车子都要定期检视才上路,每天都居住在内的房屋,不也应定期检视其安全结构保障吗?」作为开头,点出当前台湾住宅安全问题,以下是精彩专访纪要。

地震风险高 双北市风险增温

在台湾,逾8,000,000户是私有住宅,社会住宅比重不到0.1%。如果与邻近国家相比,日本韩国社会住宅占比约5%,欧洲公有住宅占比高达2至3成。即便按照政策目标,推动未来8年内社会住宅达到200,000户,也只能拉抬台湾公有住宅占比达到2.5%,这数字还不到现在日本、韩国的一半。

而在私有住宅中,30年以上的老屋数量已逾3,000,000户,这意味即便政府想积极推动都更、或老屋改造,也会碰到私有住宅问题,无法公权力强势运行。依照过去经验,公共场所、学校等公有住宅评估改建速度,的确相较私用住宅顺利快速。

政府推出公办与民办都更、危老重建以及社会住宅,一共三大住宅政策。无论哪一项政策,首要出发点是改建。改建前,还有微型都更,也就是「老房屋的改建」,我认为这可以叫做「都市的针灸」,意指非大范围更动,而是针对单独问题独立住宅重新改建,甚至可以朝特色建筑方向发展,为改造建筑物坐落的地区带来示范效果。

无论是推行台湾老屋重建、或是公办与民办以及社会住宅,最大推动起因,除了都市发展,还有我们内政部注意到的「地震风险」。台湾位处地震带上,与风灾、水灾、火山等天然灾害相比,地震是我们现在最担心的潜在灾害。我们曾做过模拟,芮氏规模6.1级的双北地震,造成灾害后果非常严重,原因就出在双北地区老屋数量集中又过多。

近年台湾强大地震的确不断,包括2 次的0206地震(编按:2016年2月6日南台震灾、2018年2月6日花莲震灾),造成部分建筑物倒塌。我最担心的是,这2次地震倒塌的建筑物,我们还数得出大楼名称假设我上述所说芮氏规模6.1级双北地震真的发生,届时是否还能一一数得出毁损建筑物名称?

而地震这样的潜在重大灾害一直是政府所重视的,但台湾民众却不太清楚自己居住安全。我希望,在老屋改造重建或是都更带起的都市发展、机能强化、国际化等话题之前,民众可以先了解「自己居住的房屋安全吗?」

改建前要先评估 房子也应定期检验

我常以车子来比喻,车主愿意为了自身与用路人安全,配合政府定期检验政策,居住的房屋为何不能?检验车子的费用也是车主自付,房屋不也可以?如果全民能理解这个想法,未来位处地震带上的台湾老屋,不但能靠重建或都更强化结构安全,我甚至希望可以设立各项智能警告系统,提升居住人的安全。

想让民众了解自己居住房屋是否安全,甚至如何面对技术、财务、安置问题之前,首要阶段是「评估」。内政部过去曾经推出「安家固园计划」,提供评估房屋100%补助,为民众节省至少6,000到8,000元初评费用,但最后执行率竟仅5%,「当时我刚到内政部,认为我们可以更完善全套的流程,因此,决定调整后再重新推出。」

我们可以了解,对民众来说,要让自己的房子接受政府评估安全补助,当他们不了解也害怕时,后续可能的结果是,宁愿选择认定自己的房子非常安全、不需要评估。但假设车子都必须每年定期检验,房屋不也需要?政府希望民众可以了解,评估房屋、补强房屋,是为了保护大家的安全。

更严重的是,921大地震前取得建照建商所盖出的不动产,法定控管机制不如921之后取得建照之建商严谨,但其中又有许多公共空间是私有建筑物,例如餐厅、饭店、医院、卖场等,不少建筑物中间甚至有软弱层的问题,假设发生灾害,可能涉及的伤亡数无法想像。

因此在今年3月,行政拍板《建筑法》修正草案,通过修正《建筑法》第77-1条,增订一定规模以上建筑物,交由第三方专业团体完成施工勘验以及完工查验合格后,才能继续施工或是核发执照。另外,也针对合乎要件、即便是私有产权但是属于公众使用的建筑物,例如卖场、电影院等,也应该要办理耐震能力评估,这项修正案已经进入立法院,未来通过后,将可望保障公共民众的安全。

▲政府近年来积极推动都市更新,不过要在台北市都更整合,困难度仍是相当高。(图/记者李毓康摄)

私有住宅检视转弯请专业技师协助

这类灰色空间的公共建筑物已经出现解法,但私有住宅呢?可以公权力强制评估吗?我们坦言,只能一步一步地走。

第一步,先揪出危险老旧建筑物。我们携手建筑师、土木及结构技师等专业人士,引进第三方专业,协助检视各县市各大楼不动产设计图,采评估大楼软弱层方式,初步筛选危老建筑。去年已经完成12层楼以上建筑物快筛,数量达9,300栋,今年将进一步锁定9层楼以上建筑物,希望未来3年内,可以完成6层楼建筑物以上的快筛流程。但假设是集合住宅,就难推动评估或补强,因涉及较为广泛。在此,希望民众能了解,政府可以协助评估与补强,但费用不能全由政府买单,「如果车子坏了、也不能找政府支出。」

假设快筛出的危老建筑经耐震评估后,需要阶段性补强,做基本的加强支柱,可以参考政府补助;技术面上,国家地震中心也正在开发技术,今年能推出调降成本工法,完成建筑物阶段性补强,预计在明年推出。

但假设危老建筑已经达到拆掉重建标准,我们提供两大机制。第一,重建建物可以享有1.3倍的容积奖励,最高倍数更可能达到1.4倍,符合住户害怕重建建物容积缩小的忧虑。第二,我们推出都更基金信用保证,协助自主都更案筹措实施经费。透过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提供都更案信用保证,假设银行贷款9成,剩余不足1成的自备款,可以运用信保机制。金融机构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担任都更户的咨询者,提供专业讯息、贷款服务,增加住户愿意改建诱因,住户也可换个方向思考,房屋原地改建就跟购买新房子一样,不用付庞大买屋钱就可以住新房屋。

都更过去与钉子户连结,但我们认为,都更并非强拆钉子户,而是必须要加入适当的力量协助。因为过去都更被视为经济的救命丹,为避免社会有排挤弱势的疑虑,我们希望以建筑安全为基本考量,将台湾都更方向朝都市机能活化、国际竞争等务实道路前进,搭配政府完整配发,打造相互信赖的社会。

行政法人助活络都更、管理智慧住宅

政府的一连串住宅改革方案,在今年花莲大地震前就已开始实施。我们能理解,这一连串的政策必须需要时间、人力、配套措施,以及公关协调沟通、金融专业、都市发展了解等,我们会一步一步前进,为民众先解决前端问题。

台湾有行政法人的设立,可摆脱行政机关的制式束缚,人员运用较为弹性,但又较讲求绩效,具有公共任务且非行政机关的代表,是公与私的混血。两厅院就是台湾第一个行政法人,我在2005至2006年担任政务委员时推动完成。

现在,内政部也希望运用行政法人,活络都更、管理智慧住宅,加上各项条例政策要逐步上路,可望带动更多各行各业加入都更行列,让台湾房屋朝智慧住宅方向前进,提供建筑安全性,打造更安心的居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