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宝贝上幼儿园的必问QA,帮爸妈解惑不头痛!

8个宝贝幼儿园的必问QA,帮爸妈解惑不头痛!(图/婴儿母亲提供)

除了面对新生儿,新手爸妈的另一阶段关卡,就是送宝贝上幼儿园了。几岁上学比较好?孩子有分离焦虑,怎么办?别人都不跟孩子一起玩,该如何引导?

宝贝上幼儿园,对家长或孩子来说都是一大挑战。大到生活作息的改变,小到内心世界的担忧,如何面对呢?以下统整了8个新生父母的必问QA,让心理师一一为您解惑!

几岁上幼儿园比较好?

中国医药大学儿童医院亲子咨询中心汤佳桦临床心理师表示,一般来说,2岁可念幼幼班,3岁可念小班,4岁念中班,5岁念大班。至于「几岁上幼儿园」其实没有一定正确的答案,而是依据家庭需求与孩子个人状况而定。家长可以先思考「送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是什么」,另外,

公立、私立、混龄、发展中心等,在教学设计上都会有所差异,家长可和学校老师询问与讨论,以评估什么样的学习情境会是适合孩子的。

去幼儿园前,如何对孩子做心理建设?

*增加正向探索经验

增加孩子与家长分离、独自尝试探索的时间,例如: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孩子可能会需要暂时与家长分开尝试新事物

*增加正向经验连结:

陪伴孩子准备入学物品,一起想像幼儿园内是否有孩子有兴趣的事物,亦可透过相关绘本引导,例如《彩色怪兽上学去》、《妈妈,今天是我第一天上幼儿园耶!》等。

*陪伴孩子建立作息:

可先从孩子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着手准备,例如开始练习在餐桌上吃饭、可自行上厕所,或将自身物品收拾好。

*家中生活经验刺激:

即使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在家中仍要提供孩子生活经验的刺激。如果怀疑孩子的发展较慢,建议至医院的儿童发展联合评估中心、儿童心智科等,作进一步的评估。

如何面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主要照顾者会被孩子视为一个「安全的堡垒」,当「安全的堡垒」在的时候,孩子较能自在地探索和尝试。适应分离焦虑的时间会因为孩子的年龄而异,通常会以一个月作为观察。

如果家长无法入班陪孩子:

1.先同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了解分开会感到紧张与焦虑是很正常的事情

2.对于需要较长时间适应环境的孩子,可尝试让孩子带着自己熟悉的玩具

3.可安排孩子早一点进入教室里先适应环境。「早一点先到教室玩玩具」,会比「较晚到,看到已有一群陌生的孩子在教室里」较能令孩子感到安心。

4.建议家长不要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即转身离开,必须明确跟孩子说再见、或是什么时间点会来接,让孩子能够有心理准备,家长也可尝试提早到学校接回孩子。

如果家长可以入班陪伴孩子:

家长先在教室后方或教室外观看,再逐步拉开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孩子放学时,可讨论今天在幼儿园内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从正向经验着手。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欺侮了呢?

别人都不跟孩子一起玩,怎么办?

先观察孩子的能力。如果孩子本身的发展能力、游戏内容较为局限,有可能需要进一步请专家评估;也可以让孩子先玩目前能力可以玩的。

如果孩子本身的能力没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从自身较擅长玩的玩具,建立和同侪的互动,等孩子比较自在时,再协助建立桥梁,例如跟孩子说:「你陪妈妈去问他,我们可不可以和他玩,好不好?」。先不将焦点摆放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可以先自在地和同侪做同一件事,再慢慢增加双方的互动性

如果孩子被欺负,怎么办?

建议家长可从两个层面作思考,一个是孩子目前是否有合适策略得以「处理人际冲突」,一个是孩子是否有合适方式得以「表达自身状态或情绪」:

*孩子是否知道如何求助以及辨识什么是「欺负」?有些孩子碰到困难就会停住或不知如何是好。或许家长可和老师讨论:「如果当孩子走向老师看着老师的时候,是否就可以算一个寻求协助的策略。」

*相反的,有些孩子生气时,很快就会出现肢体动作试图表达生气,有些家长或老师很快就会制止,但其实我们都不知道孩子怎么了,当孩子的情绪起伏还很大时给予建议,孩子其实是不太能够听进去的,而且家长跟老师有时候并未看到事件的经过,其实不太适合当下就担任裁判的角色去判断谁对谁错。

*家长和老师可以先同理说出孩子当下的情绪表现,例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某某弄伤你了」,再让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或转移注意力,告诉孩子行为的不适切,并告诉他可以怎么做。如果已经5、6岁,则可引导孩子去说出事情发生的经过,像是:「在玩什么?」「后来呢?」再告诉孩子下次可以怎么解决。如果家长很快就做裁判,评断孩子行为的不适切,可能会让我们错过可以去了解行为的成因

孩子在家里话很多,为什么在幼儿园不讲话

有些小孩在家里很活泼、也很爱讲话,到了幼儿园却都不说话,也都不和其他小朋友玩,如果进入幼儿园超过1个多月情形仍没改善,建议至儿童心智科门诊,先厘清孩子是否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倾向或可能,需要专业人士的协助与引导。

孩子上幼儿园,如何培养良好的作息?

*家长可于家中陪伴孩子一起建立「生活作息表」,透过贴图卡设定,让孩子去建构自己对于一天生活的安排。

*家长可陪伴孩子建立「睡前仪式」,例如:读绘本、童书、唱晚安曲等,入睡前不要使用感光刺激较强烈的电子物品,可能会延后入睡的时间。

*可以让孩子对起床建立正向连结,例如设想今天去学校会有什么好玩的事,用那个事物做为诱因;也要考量孩子起不来,是否因孩子睡眠时间不够。

如果孩子对幼儿园适应不良,怎么办?

如果孩子适应不良、老师告知学习跟不上进度、或是家长发现孩子的语言与动作能力较慢,都可询问医师是否需要早疗介入。

汤佳桦

学历中原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班临床心理组

现任:中国医药大学儿童医院亲子咨询中心临床心理师

(本文摘自《婴儿与母亲》2020 10月号)

【婴儿与母亲】2020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