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一窥 台湾文创

两岸大学生参访台北故宫。(作者提供)

1月27日清晨,北京淡淡的迷雾和微亮的霞光中,一架飞机腾空而起,跨越朝霞映照的台湾海峡,开启了「第八期海峡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的「文创之旅」。包括我在内的三十名两岸大学生,在台湾从北到南,行走在不同的文创领域场域中,我们不停地探索和追问到底何为文创?如何文创?

茶与珍奶

经过八天七夜的奔波,最终收获了一些粗浅的见解:理解台湾文创应该从文化、创意和文产业逐个谈起。

何为文化?何为哺育台湾文创产业的文化?在「文创之旅」的一路上,从台北到高雄,这是我们一直在感受和努力感知的内容。走进故宫威仪的大门,欣赏过云门舞者翩迁姿态,跪坐在台中文学馆的窗边,路过细雨中的101大厦,如果说大陆是一杯醇厚的茶,那么台湾是应该是多样文化的集合,传统中华文化厚重感原住民文化的原生态,还有些日式的精致感和属于「亚洲四小龙」的现代感,在历史之手中混合成了一杯回味无穷的珍珠奶茶,构成了宝岛上特有的文化意味。

创意是文化再生的内驱。文化要传承千古,必须经历演变,这种演变是客观的、被动的。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种文化主动地演变,个人认为那就可称为创意。文化要被创意,必须被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就像我们文创之旅的第一站——太极影音,这家动画公司将台北故宫的主要文物编成「国宝娃娃」系列的电影,使刻板的历史知识变得平易近人

精耕细作

但给我深刻感受的不仅是电影如何有趣,而是给我们做讲解的那位公司副总,用一只激光笔,数张幻灯片,几个动画片段,将一件件故宫宝物和动画创作历程娓娓道来的样子。我们参观了仅仅几个小时,自然不可能把动画的创作过程从头到尾地体验一番,但看到这位身居高位,并非历史专业出身,还能将每件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手拈来的企业管理者中,却可以想见台湾文创工作者对自己一方领域的深深耕耘。

再者,创意需要「深耕」,更要「细作」。除了对自己所在领域的深度理解,还要多方面的开发和表现。如果说把文物编成电影可以想像,那把墓碑变成绘画,把红楼梦改成现代舞,把文学变成餐点应该是闻所未闻,难以想像。但台湾的文创工作者却把他们变得可能,而且合情合理。这就要求他们在对自己的领域有深刻研究的前提下,对其他领域也有敏锐的触感,使得一种文化得以跨领域表现,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新鲜感。这种新鲜感就是创意所带来的目的和效果,也是文化得以传承的生命力。

因此,从纵向来说,创意者应该深度地理解自己的文化领域;横向而言,一种文化的多领域开发,才可构成创意。

如果有一件文物叫紫檀蟠龙方盒,可能只有历史学家感兴趣;如果有一件叫紫檀蟠龙方盒的文物放在故宫,可能很多游客会看两眼便离开;可是如果告诉游客,放在故宫的紫檀蟠龙方盒是乾隆所用,可能很多游客就会竞相涌去拍照。这是我在故宫看年度压轴大展品牌的故事——乾隆皇帝的文物收藏与包装艺术特展所感受到的一点趣事,也是我想表述的文化、商业大众性的平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合理的运营方式

文化是个高深领域,而一件富有文化意义的物品放在故宫,由于受到门票和「故宫」这个固有品牌的影响,即使不懂有何历史价值人们也可能会去看一看。但「乾隆」这个名号,由于影视作品种种原因具有广泛的认知度,可为是一位历史界的明星,其本身就有足够的话题性吸引人潮。因此无论人们是否了解历史,或者是否知道真正的历史,能在眼花缭乱的故宫看到一个熟悉的历史人物,自然更有参观、了解和学习的兴趣,文化创意的目的和初衷,不正是如此吗?

有时在大陆文创产业中,有的盲目追求商业价值,脱离了文化的初衷;有的只是把文化硬梆梆地陈设在那里,刻板的方式令人难以接受,也丧失了商业的价值。我们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要学习一门文化,仿佛是先从高深的理论入手,一旦加入了商业元素或者简化的手段,便觉得「变味儿」了,但学的人却往往因为高深枯燥的内容而丧失了兴趣。

文学套餐

这一次文创之旅一路走下来,我觉得文创产业吸引人们去了解一种文化的顺序应该是恰恰相反的。在台中文学馆的栎社餐厅,有一道叫做「陈千武文学套餐」的菜式。所谓「民以食为天」,饭是人人都要吃的,能在一餐饭中赋予每一道菜一种和陈千武相关的意义,在吃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位名人的生平,就是把饭菜和知识都吃进了肚子里,而餐厅也因此获得了收入。照顾到大众的接受程度,输出文化,获得商业上的利润,三者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循环的关系,才能使文创获得生计和生机。

如果文创是一棵树,文化便是土壤,创意便是枝条,文创产业便是繁茂的枝叶。从栽种到培育,直到枝叶参天,荫蔽四方,从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靠的是文创从业者扎根自己的文化,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和创意。台湾的文创似乎已经成为一棵茁壮的绿树,而对大陆的我们来说,还有很长的植树之路要追寻。(本文为文创之旅──第八期两岸大学生文化体验营心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