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滥情与理盲--理解「中庸」的真谛

葛寿农

中国秦至清,皆由皇帝专制,皇帝自私,理盲至极道理说不通,滥情随之而生。中国灭于蒙古之后,文化素质更糟,以后的著作如《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更是充斥了滥情与理盲。

台湾自称复兴中华文化,但在专制体制下,仅维持文字的推广而已,理盲如故,称不上复兴,民主化后,在言论自由下,滥情与理盲竟然迫使选举、法律媒体为其服务,更加猖狂。滥情则乱,理盲则穷,长此以往,社会势必陷入穷与乱的深渊,因此,台湾民主的生机,在于如何摆脱滥情与理盲。笔者以为,台湾文化接近儒家,此事还要从儒家下手才会有效,而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让人民重新理解「中庸」的真谛

中庸即永保客观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见《中庸》﹞因此中庸是孔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但「中庸」是什么呢?有人说是中道、温和或中间路线英译中主义为moderatism,便说明了这种说法的普遍。果真如此么?「温和」有如孔子说得那么难及么?孔子又说:「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见《中庸》﹞可见中庸是一种为人的态度,而不是与策略相关的中道、温和或中间路线,这种态度有利于求知,所以能让颜渊﹝即「回」﹞偶得一善。

「庸」字的意思是不变或有恒,当无疑处,关键在于「中」字。

子思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见《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感情用事,不滥情,也就是「客观」的意思。所以,「中庸」应解为「永保客观」。这样解释,中庸无疑是难的,即使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难办到,此即附和了孔子「中庸不可能也」的说法。子思在《大学》里,也点出客观的难处:「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其实,《大学》里所载「修身」的内容,皆是教人如何长保客观,以求真理

台湾人如此理解中庸后,基于爱护本身文化的天性,或将事事力求客观,如此自然会唾弃滥情与理盲。

另外,中国也可解释为客观之国,而非中央之国,国际形象可大为提升。

作者葛寿农,台北网路作家,退休教授哥伦比亚大学工程科学博士主修作业研究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网友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更多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