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岛大剧场-三国演义如何演下去?

台湾二○一二年的总统大选,由楚汉相争演变成鼎足之势,媒体以三国演义形容选战的诡谲,民众情绪也逐渐激越。这部古老传奇不仅经常被用来比喻选战,至今仍打破时空、族群、国界,广泛运用到商战影视电玩游戏,甚至存在民众的生活之中。尤其日本人利用这个资产价值的兴趣十分高昂,歌舞伎早已出现《三国志》,日本光荣公司一九八○年代出品的《三国志》策略模拟游戏,至今已迈进第十一代,印证三国传奇的历久弥新,确是人类文明史异数

台湾戏剧舞台经常搬演三国,也有老歌〈三国志〉流传:「二千年前汉朝衰微,群雄分别占据,豪杰刘备关公张飞桃园三结义,三兄弟共生同死,抱负真大的志气共心一致愿扶兄弟啊,关公扶刘备,张飞关公扶刘备…。」酒席间划拳也少不了三国拳,有单刀赴会、二嫂过关、三请孔明等与蜀汉有关的戏码,亦有四只令、九九连环等不知所云的内容;有趣的是「请拳」唱:「双啊双炮台,欲买啊两包烟…」,赢或输的人唱:「你(我)输你(我)就饮」,不分胜负则唱「双人无输双」,完全是台湾人气口,一点也不三国。

台湾在现代影视创作方面,有偶像剧终极三国》,但整体的三国创意较中、日逊色,只有在选举时才会充满三国气味。对目前热演中的现代政治版三国演义,我不禁联想三十年前,在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手指簿」看到的一副对联

演出台上分三国,收入笼中同一家。

阿禄师说这是前辈贴在布袋戏棚的对联,他暗记下来,后来才写入小笔记本。联句浅白通俗,涵意无穷,熟悉布袋戏表演的人应会心一笑,因为演出前后,师傅「款」戏偶,把原来平放戏笼的「尪仔」叫起,整理其衣冠,诸事完备,一一上场,各为其主,相杀车拼。演完再卸其头饰、衣物,让戏偶的双手交叉回笼睡觉,这是演出的过程,也是表演的一部份。我曾想过下联的「同」宜作「共」才合乎平仄,但不就成了「收入笼中共一家」,谁敢让「中共」高挂戏棚。

另一副常出现于关庙或家庭关帝图像的对联:「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颇能传达民间的正统观,与阿禄师的布袋戏联参照,对三国演义更有体会。

历史的正统常因时因地配合执政者权力基础,迭有变化。曹氏篡汉,司马氏再取而代之,晋人陈寿的《三国志》正统就归曹魏,而非汉室后裔自居的刘备;等到五胡「乱」华,晋室南渡,处境与刘氏相同,东晋人的三国史观改以蜀汉为正统。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权力来源一如汉献帝「禅让」的曹丕司马光《资治通鉴》自然以曹魏为正朔,但靖康之乱后,宋朝偏安杭州,南宋史家又不吝独尊坐困西川的刘氏。

正史如此,小说戏曲说书与民俗则给予蜀汉绝对的正统,而有「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之说。诸葛亮前后二表,《后出师表》被认为是后人伪作,但其中「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却是当时连年用兵的蜀汉写照,也是「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的战略基础。最后三国归一统,「整碗捧去」的却是司马炎,看在现代台湾人眼里,难免心有戚戚焉

《三国演义》里脍炙人口的黄巾举事、刘关张结义,曹操灭袁绍、袁术,赤壁惨败,导致孙权坐镇江东,刘备夺荆州、入西川,基本上都还算《后汉书》范畴。不过,三国年代不仅限于曹丕、刘备、孙权在许昌、成都、南京称帝,至三家灭亡的六十年,而是上承后汉末年鼎沸,下连晋初乱局传奇性十足,并衍生司马仲相断狱的「三国因」,从楚汉人物连结三国人物的前世今生。

三国纷纷动干戈,再怎么尔虞我诈,烟硝四射,现代版的三国演义应该不会依照公元三世纪的三国历史演绎,「演出台上分三国,收入笼中同一家」,布袋戏艺师的表演人生,提供他们的智慧。

(作者为台北艺术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