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清单」超健康!专家建议与他人连结痛苦:一起活着的感觉

▲从小到大你被告诫多少次「不要抱怨」,其实给抱怨存在空间也很重要,背后藏有很多情绪。(图/pixabay)

文/留佩萱摘自/远流出版《寻找复原力》

2020年疫情期间,我在网路上读到许多文章教导大家在疫情中如何保持正向、要反思、学习感激等等,我很感谢这些文章带给我观点,帮助我面对疫情。有一次,我读到了我非常喜爱的心理治疗师艾丝特.佩莱尔(Esther Perel)的文章,文章主题是「抱怨的喜悦」。她说,现在是该谈论抱怨的时候了,我们来好好抱怨吧!

看到这篇文章的主题时,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觉察到心中冒出的各种反应:我可以抱怨吗?我有资格抱怨吗?我已经很幸运了,应该要充满感激才对,怎么可以抱怨?如果我抱怨,别人会怎么看待我? 你听到「抱怨」这两个字时,有什么感觉或反应呢?会联想到什么?

来一张抱怨清单

我一听到「抱怨」两个字时,脑中第一个出现的词是:「不要抱怨!」

从小到大,身边的大人们总是教导我们不要抱怨、抱怨是不好的。当我去网路上搜寻「抱怨」两个字时,出现的文章也纷纷是「成功的人不会抱怨」、「如何让抱怨远离你」等资讯

很有趣的是,许多文化和语言中都有「抱怨」这个词,犹太人使用的意第绪语 (Yiddish),甚至有十种词汇来描述抱怨。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这样的行为似乎对于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人们,都非常普遍。

如果你愿意,我们来花一点时间抱怨吧!你最近的生活有哪些想抱怨的事情呢?请你拿出纸笔,给自己十分钟的时间,尽情在纸上写下心中所有的抱怨。这个抱怨清单不用给别人看,你也可以写完后就撕掉。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也暂停下来,在纸上写下抱怨。以下是我写下的其中几个抱怨:

「我受够了疫情生活!这样的生活到底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我不想要线上教课……」「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愿意戴口罩?戴口罩是为了保护别人,你们为什么不替别人着想?」「这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相信科学,就不会错失这么多防疫黄金时期,如果疫情刚爆发时大家愿意戴口罩,我们现在根本不用过这样的生活!」「我不想要改书稿!」

这些是我写下的几项抱怨。你写下了什么?在写下抱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有哪些情绪?表达抱怨对你来说是件困难的事情吗?

让抱怨好好存在

我写下的最后一项抱怨「我不想要改书稿!」这是我在修改这份书稿时加进去的。不管是学术期刊文章投稿或写书,过程中对我来说最困难的,就是拿回评论的时候──每次阅读评论时就像是被重重一击,让我只想攻击回去:「我有写这么糟吗?」「这些评论与建议根本没道理啊!」

记得念博士班第一学期时,有一门课在谈论学术文章投稿的过程。教授说:「当你们拿回评论者评语时,会深受打击,会很痛!找人好好抱怨发泄情绪,然后把稿子先放着,过一阵子再打开。」

当时教授的建议,我一直放在心中,直到后来开始投稿学术期刊文章或写书时,发现这个方法真的很有帮助。所以,每次读完评论后,我先做的事情就是找好朋友抱怨──发泄心中想反击的情绪。抱怨完之后,心情平稳许多,几天后再重新打开评论,而这时的我,内心就有空间去真正阅读这些建议,去看见那些编辑帮我点出来而我自己看不到的写作盲点

写这本书当然也不例外,我需要找人抱怨,把内心的情绪吐出来,然后才有空间容纳与看见新的东西,再回来修改书稿。「向别人抱怨」及「倾听别人的抱怨」,都是生活中常遇见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向别人抱怨,可能换来对方冷冷回复:「你知道自己多幸运吗?不要抱怨了!」或者角色对调,你已经听朋友、家人或伴侣不断抱怨到很厌烦了,想对他大吼:「你什么都不改变,只会一直抱怨!不要再抱怨了!」

生活中总是会遇到挫败、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充满感激或正向情绪,偶尔也需要有个空间可以好好抱怨。

有个人可以听你抱怨,是很重要的。当我想抱怨时,我会找信任的朋友说:「我现在很需要抱怨,我不需要你帮我解决问题或给建议,你可以给我一个空间抱怨吗?」偶尔,朋友也需要抱怨,而我知道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听他说就好──抱怨需要的,就只是一个空间。

抱怨在告诉你什么?

我想邀请你回去读你写下的抱怨,然后闭上双眼,想像你正撑起一个空间,在这里,每个抱怨都可以好好待着,不会被赶走或指责。让这些抱怨舒展摊开,然后请你慢慢靠近每一个抱怨⋯⋯你觉得这个抱怨在告诉你什么?

去接近抱怨后,我看到了原来抱怨底下躲着其他情绪。譬如说我抱怨线上上课,而这个抱怨底下藏着的是内心的不安全感。我的教职工作才进入第二年,还没有太多教学经验,加上英文不是母语课堂中我有时候会漏听学生的发言,或是觉得自己说不清楚,而线上上课让我更害怕自己教不好。而我抱怨编辑给的评论,这个抱怨底下躲着的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羞愧感,而当我们进入攻击模式像是指责别人或抱怨时,就不需要去碰触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面。

当我能够和抱怨好好相处,我才有机会看见躲在抱怨下的脆弱。或许每一个人的攻击行为和抱怨底下,也都躲着羞愧、不安全感,或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的脆弱面。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马克布雷克特(Marc Brackett)在他的著作《情绪解锁》(Permission to Feel)中说:「情绪,就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新闻报导。」我非常喜欢这个比喻。情绪就是资讯,如同我们看新闻去理解外在世界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也需要去看内心的新闻报导,去觉察和辨认情绪,然后理解这些情绪正在传递什么资讯给我们。

每一种情绪都是讯息,负面情绪尤其重要。愤怒在跟你说你被侵犯了,或是有不公义的事情发生了;恐惧跟你说有危险;悲伤说你失去了重要的东西;失望告诉你,本来期待的事情没有发生;羡慕告诉你,你也想拥有那些别人有的东西;忌妒是一种恐惧,你怕失去对你重要的人事物;孤独告诉你,你需要被看见,与人连结;压力说你乘载了许多来自外界的期待,以及别人加诸在你身上的需求⋯⋯

而你的抱怨在告诉你什么?底下躲着哪些情绪呢?这些情绪又是在说些什么?

▲抱怨底下其实躲着其他情绪。(图/视觉中国)

欢迎那些不被欢迎的

美国藏传佛教老师佩玛.丘卓(Pema Chodron)的好几本著作都是我的床头书,偶尔睡前会翻阅,回顾一些段落句子。我很喜欢其中一本书名,叫做《欢迎那些不被欢迎的》(Welcome the Unwelcoming),这本书不断提醒我:去接纳、欢迎生命中那些痛楚与负面情绪。

书中有一篇叫做「失败的艺术」,她写着:正是当我们失败、生活不如预期时,我们才能去碰触内心的脆弱面和赤裸的情绪。而正是借由和赤裸的痛楚靠近,我们才能淬炼与成长,才能更和别人的脆弱与痛苦待在一起。当你开心、一切顺遂时,并不会想改变或成长;与「不舒服」相处,才让我们扩展与改变。

我们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最常做的事情是去逃避,但复原力来自于我们能够去欢迎那些不被欢迎的──痛苦、脆弱、羞愧、不完美。佩玛.丘卓在书中介绍了一个我很喜欢的小活动:与其把痛苦赶走,我们可以练习在每一次吸气时,想像你把那些「不被欢迎」的情绪吸进内心;你将心胸打开,欢迎这些痛楚和脆弱进来,然后让这些赤裸的感受碰触你,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和它待在一起就好。

如果你愿意,可以让自己更扩展开来,在吸气时,不仅仅是吸入自己的痛楚,也一并吸进这个世界上其他人正在感受的痛苦。让你的痛苦与其他人的痛苦连结,因为,感受痛苦与负面情绪,就是身为人的一部分;有这些情绪,代表我们真实地活着,我们一起感受「活着」的感觉。

接着,吐气时,想像你把你想要的──像是喜悦、快乐、爱、平静、健康,随着吐气散播出去,分享给世界上也在挣扎的人。你想要感到喜悦,我也是,世界上每个人都跟我们一样。

每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会试着做这个呼吸活动,帮助自己接纳与欢迎痛楚。当世界上许多人正在经历痛楚时,我也会做这个活动,想像我吸进他们的痛苦,然后吐气时把喜悦与平静传递分享给他们。

让我们一起练习,去欢迎那些不被欢迎的。

★作者留佩萱,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与督导博士,心理咨商专长包含创伤治疗、童年创伤、家暴性侵议题、创伤知情、内在家族理论治疗⋯⋯等等。本文摘自远流出版《寻找复原力:人生不会照着你的规划前进,勇敢走进内心,每次挫败都是让你转变的契机》原文标题「毒性能量,让我们不愿意看见失败」。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有些人在失败后一蹶不振?有些人却可以帅气起身,继续前行?每个人的复原力程度,其实来自于过去的成长经历和资源,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注定,而是本就存在你的内心。跟着心理咨商师留佩萱的带领,你也可以在日常中练习如何听见自己内在声音,正视不安与恐惧。在这人心惶惶、充满未知的此刻,透过书中温暖的呼唤,帮助自己建立好心理韧性,学会在每次跌倒后站起来,重新开始。

你可能有兴趣

脸书只晒吃喝玩乐小心「毒性正能量」!治疗师鼓励PO「失败履历」

正常人每周花5小时内疚!专家建议「写下来」:是非常重要的情绪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