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食品抽验「拖1个月」 他喊冤:不是机器按了就有结果

食品检验流程复杂,不是机器按一下就有结果。(图/食药署提供)

记者严云岑专题报导

食药署针对国外进口食品设下两道防线,前端边境查验人员负责核对资料,后端的研检人员则负责用科学方式,将违规食品阻绝于关外。不过有民众质疑,为何公布的都是「一个月前」的资料?对此,食药署研检组科长廖家鼎喊冤,食品依属性不同,检验方式各异,基本上耗时3天至1个月不等,「并不是机器按一下就有结果啦!」

基于资讯公开原则,食药署每周二都会在官网上公布边境查验结果,从生鲜蔬果水产品、包装零食,甚至食品容器等,都在食药署的查验范围。

廖家鼎表示,近10年来引进多台精密仪器,加上人员技术不断精进,在农药着色剂的检验上都有大幅进展,在10年前一个多重检验法只能检测79项农药,去年扩增到373项,提供民众更全面的保护。

廖家鼎说,检验是一项大学问,并不是像电影里面演的,把检验物丢到容器里,再按几下荧幕就有结果。他举在2、3月间多被验出农药超标的草莓为例,若要检测草莓是否有农药超标,或者使用不准用的农药,需先把新鲜草莓加入水与有机溶剂,用高速均值机搅打成「草莓泥」或「草莓液」,再加入净化粉剂做震荡,去除杂质与干扰物,最后经过高速离心流程,才能得到检体萃取液,放到精密仪器中做分析,整个过程约需耗上半天的时间

▲食药署研检组科长廖家鼎。(图/记者严云岑摄)

「基本上能放到精密仪器的液体,颜色都接近透明。」廖家鼎表示,检体放入仪器后,仪器就会开始进行分析、跑图谱,检验人员也不能掉以轻心,需随时注意是否有「突起」,假设在检体放入8.5分钟后,图谱出现一个很大的讯号,我们就会去注入相应时间点的农药标准品,如果注入10ppb,讯号却飙高到2倍,就代表农药超标2倍。

廖家鼎提到,农药判读不只是用于生鲜蔬果,谷类茶类辛香料、干燥草本植物等,都能用373种方法进行检验,但在得出标准方法前,同仁都需花半年以上的时间做优化,并针对食品特性订出不同溶剂添加比例,确保在民间实验室能得出类似结果,「像是色素干扰多的茶叶、干燥的五股杂粮与富含水分的生鲜蔬果,方法都不一样。」

至于着色剂部分,廖家鼎表示,近年来国际间许有许多不法色素流窜,过去的方法只能检验8种国内准用项目,但去年引进高解析度质谱仪,一并提升检验方法后,至今能检验如红色3号、苋菜红、铜叶绿素等47项国内禁用色素,去年也成功东南亚进口糖果中,揪出非法色素残留,避免违规产品流入市面

▲颜色越鲜艳的糖果,添加非法色素机率越大。(图/示意图/记者徐恩乐摄)

「食品颜色越鲜艳,添加非法色素的机率就越大。」廖家鼎表示,非法色素对人体危害,目前不得而知,但因国际间尚未做过相关风险试验,「基于预防角度,还是会一路阻挡。」去年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进口的糖果,是色素超标常客,另外圣诞节应景糖的红绿红白交替拐杖糖,也被验出红色3号等色素,全于边境遭拦截,并未流入市面。

依据食安法规定,研检组接获抽验食品,必须在3天内完成检验并回传边境,被查获违规者,食药署会寄发不合格通知书厂商得在15天内申请改善,若复验合格,食药署会改发许可通知,由关务先行放行;复验不合格者,只有退运或销毁一途,不会流入市面。

不过,对于食安法的3天规定,廖家鼎坦言,「真的有点赶」,因为食品检验难易不一,且就算食品晚间10点才到,也算是第一天,同仁都战战兢兢面对工作,基本上都会在3天内交出报告。不过,若在检验中发现未知物,就需花时间比对标准品,若为新的非法着色剂,还需后送到国家实验室进行精密检验,最迟也会在1个月内找到答案。

▼69万件进口食品如何把关?直击检验人员工作日常。(影/记者严云岑摄、食药署提供;记者吕晓雯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