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两个汉堡的汇率故事

行政院院长现任新世代金融基金会董事长陈冲指出,各方忐忑以待的美国2021年四月汇率报告终告出炉,结果一场虚惊,也因此各国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有趣的是,因为美国出手轻柔,似乎都公认美国财政部部长叶伦政治智慧一流手腕高超台湾在报告中所占篇幅不少,但不如用美国财政部Press release中简短的两段说明来的传神,其要旨大意是,「依2015年的法律,台湾完全符合三项操控标准;而依1988年法律,查无充分证据可认定台湾有操控汇率之意图」,文字转折,身段漂亮,难怪某媒体驻华府记者,乍看之下,发回的新闻稿竟以台湾列入汇率操纵国为题,不到半小时转又紧急撤下。

最近有四位学者,以二十年来我们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价,出书讨论央行双率(利率、汇率)政策对台湾经济金融的影响,引发不少央行派立委争议。汇率本来就是两刃之剑,压低汇率固然有利出口,但对进口商、进口货品消费者、出国旅游者,等于被课了额外税捐,不尽公平。以台湾属能源、原料匮乏之进口国而言,人民使用油电负担增加,进口材料(包括小麦黄豆玉米)、半成品也成本提高,足见汇率问题极具争议性,应该多述学理,不要掺杂政治因素,甚至扯到卡位争议。书中也对汇率的形成,乃至台美之间有关汇率的恩怨情仇,有中肯的介述,本文就不重复。

陈冲指出,汇率既然复杂难懂,不少人想以科普方式评论汇率升贬的经济副作用,可惜较少能以浅显易懂的民生有关例子来说明。知名的英国经济学杂志,就在1986年推出大麦克指数,想藉轻松方式说明各国汇率有无高估或低估,因为大麦克在各地成分、原料相同,理当同价,如果差距太远,显然汇率有所扭曲。这一理论当然不很精确,但平心而论,偏离实情也不太远,可以参考,也可哂之。而且1986距美国1988认定有无操纵汇率的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不过两年,当时全球对此议题,讨论正热,经济学人推出此一基于PPP(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大麦克指数,自还维持一定学术水准

1994年台湾首次出现在大麦克指数名单中,当时汇率为26.4,台币低估仅约0.06%,隐含汇率与实质汇率大致符合,其后数年,大麦克指数也都呈现同一趋势。但2000年开始,大麦克指数显示台币/美元的汇率已低估8.9%,自此一路低估,到2008年已低估30.8%,2012年更突破40%,近六年来平均在57%上下。换句话说,如果美国的大麦克要价5.5美元,台湾的大麦克要价新台币72元,不是汇率遭到扭曲,就是消费者受了委屈。

美国在本世纪初期因新入WTO,尽量依照世贸组织方式处理汇率问题,但2015通过Trade Facilitation and Trade Enforcement Act设定三项标准后,评估贸易对手国是否汇率操控,均以每年二次的汇率报告对贸易伙伴施加压力,台湾多年来都徘徊在观察名单。

陈冲指出,截至今年3月底,中央银行存单余额达9.24兆元,短短一年又多增加1.5兆元,能说不是intervention的结果?台湾消费者当然想用新台币相同的购买力,买到双倍的汉堡,可是长期追求贸易顺差、低估汇率,对国家整体竞争力,究竟是好是坏?恐怕需要各方的利害关系人,坐下来静心讨论。如果消费者、受薪者传统产业均充分了解后,仍愿支持低估汇率,补贴特定产业,大家就不要把两个汉堡的小事放在心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