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敏/高度群聚 别让监所成为防疫破口
▲在监狱里要保持社交距离几乎不可能,再加上原本监所就是传染病群聚感染的高危险空间。(图/pixabay)
全球目前均致力于对抗COVID-19(新冠肺炎),台湾在抗疫表现亮眼,全国人民莫不努力避免社区感染发生,提出诸多户外室内的守则。只是连日敦睦舰队传出确诊,在船上的几波群聚感染,下船后全台足迹,疫调的不配合与军中噤声文化等,更加深疫情处理上的困难,引发国人高度警戒。同样也有高度群聚感染风险的,就是特殊社区的「监所」(矫正机关)。尤其此时,更值得我们关注并提前预防。在此,针对监所防疫提出七项建议,盼能提前防疫,落实部署。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3月底曾示警,除非各国监狱立即采取监测疾病的措施,否则各地监狱恐因疫情出现高死亡率。且监狱若未能有效管控,「每个人很快都会被传染」。监狱之所以可能会成为令人担忧的疫情破口,即是由于其过于拥挤的特殊社区性质,在监狱里要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是几乎不可能的。防疫的日常守则,如「内外夹弓大立腕」的洗手口诀、足够的肥皂及清水经常清洗,也很难达到。再加上,原本监所内就是传染病群聚感染的高危险空间。
此外,不在监所内的一般民众生活就已深受「害怕感染」的心理影响,更何况是处于更高风险及医疗弱势的监所收容人,也因此衍生的不只是监所医疗安全的问题,还包括收容人心理情绪问题—怕受感染及感染后来不及医治的恐惧。目前全球疫情最严重的义大利,在当局祭出监狱探视限令后,此政令发布后引发27个监狱发生暴动,导致12人死亡;泰国、哥伦比亚、美国、巴西也有收容人因担忧肺炎在监所内蔓延的恐惧,或增加接见限制后的焦虑,发生暴动而导致死伤及越狱事件。目前菲律宾、科威特、荷兰、以色列、美国部分州也都陆续禁止访客探监。
▲义大利祭出监狱探视限令后,引发27个监狱暴动,导致12人死亡。(图/路透)
依矫正署目前最新统计资料,到今(2020)年2月底为止,矫正机关总收容人数为5万9808人,超收3.9%。这个数字是摊平到全国51个监所之后的呈现,几个超收破15%的监所:桃园监狱(近60%)、桃女监、新竹监狱、台中监狱、云林第二监狱、高雄第二监狱、宜兰监狱、台北看守所、苗栗看守所、台中看守所、南投看守所、台南看守所、屏东看守所、基隆看守所等,原本医疗和环境条件就差,而每个工场人数大约都在百人左右,无论舍房和工场都不可能达到社交距离。
WHO欧洲分部于3月20日曾发表临时指引(Preparednes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in prisons and other places of detention),针对COVID-19在监所的疫情预防与感控提供建议。我国法务部则于2月底制定「法务部矫正署因应矫正机关发生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预防及紧急处理计划」,并提出包括量体温、宣传戴口罩、勤洗手教育宣导、消毒、新收调查旅游史、暂停志工及外界参访等8点具体感染管制措施。矫正署并于3月9日在台北监狱、3月18日在台中监狱两度进行防疫应变演练,指将采「三级制」面对疫情,并称有疑似或确诊个案出现时将建立指挥系统,采取分流管理。另,我国疾管署则已有建置多年的「人口密集机构传染病监视作业登录系统」,要求各机构与地方政府卫生机关持续通报与监控群聚感染状况。
然而,监所关注小组过去四度参访监所的经验,超收导致的环境不良,以及一般医疗的匮乏(门诊量能、戒护外医、群聚传染病等)向来是持续关注的重中之重,面对疫情更不得轻忽。在此具体提出以下七点建议,希望让疫情管理更加周密:
一、加强对进出监所者之掌握:应扩大范围针对会进入监所的工作者亦有确实掌握。另,访视者(含志工、外部协助教化团体)的评估,应列入评估范围。日前法务部表示会掌握新收者的旅游史与接触史调查,2020年2月统计数据显示矫正机关1〜2月新收人数为4862人,但许多收容人入监前的生活与居住状态不一定稳定,行踪、接触史其实难以透过新收调查确实掌握,目前肺炎持续扩大,法务部应更仔细进行新收者的评估,包括和其他机关的资讯合作做为评估依据。
二、提供心理支持之方案:监所收容过度拥挤的情况在疫情前便已十分紧绷,而更有可能造成群聚感染以及收容人心理负担,针对监所内的管理不应仅着重于监禁管理,对于收容人的心理压力应适时协助纾解,避免因恐惧带来的群体负向行为效益。监所的防疫准备动作,不只是工作者的责任,监所应利用此时机,让收容人理解监所内相关的流程与策略,协助收容人在「知」的状况下,减少恐惧感。
同时,隔离都须经过专业防疫的评估,未经评估而无防疫必要的隔离,反而会造成收容人焦虑等心理压力。
在「接见」部分,法务部目前鼓励亲友以视讯接见替代会面,然前往监所的接见空间以电视接见仍有舟车及进入封闭社区的风险,因此,应加速开放手机APP接见,才能真正达到分流防疫。
三、空间老旧不足,分舱分流困难:监所收容过度拥挤的老问题在此刻更显急迫,任何的群聚感染不仅造成收容人的心理压力,管理人员亦然。各国皆已有讨论暂时释放部分囚犯以缓解监所过度拥挤情形,以我国监所的现况,一旦有疑似或确诊个案是否有足够隔离空间与就医动线值得注意。虽法务部表示采取分舱分流策略,但是否有充足空间可做为隔离场所,应进行检讨。
四、引入充足医疗评估资源:根据法务部最新统计年报,2018年3月底,监所专业人员与收容人比例,护理人员比为1:851,药师比为1:1156,医事检验师比为1:4085。过去监所内已发生多起因收容人送医不及导致死亡的案例,关键原因之一即是监所内医事人员比例过低,评估不易加上戒护考量,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压力。若监所内收容人身体不适未经过专业评估,难准确掌握其状况。而这正是监所现场的实际窘境。
具体建议四项做法:1.除了以发烧、下呼吸道症状和旅游/接触史作为新入监者、访视者的初步筛检之外,若有症状则应该接受医疗专业者的评估。2.戒护外医的标准以及人员、动线也应该要有妥善规划。3.监所人员必须接受防疫的充分资讯及相关训练,例如因应疑似症状、工作人员宿舍的清洁卫生及空间调整,目前受训的强度跟比例还是可能不足。4.避免未经评估且无防疫必要的隔离,这将造成收容人没有必要的焦虑等心理压力。
五、保障收容人劳作金可支撑监内生活:需注意以疫情为由合理化监所收容人低薪劳动之情形。在纽约有要求收容人协助分装消毒剂等防疫物资,也需注意防疫物资在缺乏管控的监所劳作环境中,是否确实符合生产标准。北监纺织劳作班、澎湖监狱、花莲监狱等等,都有制作布口罩的活动,积极参与防疫作业。在目前大环境不佳的状况下,监所主要赖以维生的委托加工订单可能减少的状况下,更要注意不该用「公益」作为强制收容人提供免费劳动的理由,收容人制作布口罩是否有收到劳作金,监所应公开说明。
▲花莲监狱由收容人缝制布口罩套,但要注意不该用「公益」作为强制收容人提供免费劳动的理由。(图/记者王兆麟翻摄)
六、检视个人防护装备(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配给是否妥适:在个人防护装备缺乏之下,必须考虑有效率地管控配给。但同时也应考量监所的特殊密集拥挤环境,对防疫上的困难。法务部矫正署指出,目前已调整配给收容人一周2片口罩,且允许收容人家属以邮寄或透过接见窗口送入监所,并通令全国监院所及矫正学校遵循办理。然,实际走访监所状况不一,落实与否也是防疫关键。再者,目前国内口罩产能持续增加,且二代健保纳入收容人之后,收容人理应也能以健保卡购买实名制口罩配额。
七、不应以疫情为名,停止外部监察组织进入:最后,WHO临时指引中也特别提醒,即便是在疫情之中,也不应该禁止第三方监察组织进入监所访视,以防止酷刑或其他非人道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提醒,完全为封闭而封闭,绝非防疫公卫的良方。相反地,能即时确切地调整各种防疫策略,落实疫调及管控才是重点。
监所的公卫系统原本就脆弱,经不起任何一点破口。灵活的策略、快速精准的判断,才能有效地度过潜藏的疫情危机。(本文经作者同意,转载自《苹果日报》)
●陈惠敏,监所关注小组理事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