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休闲时光 自煮生活与北鸟自然美学

自煮生活用心布置每堂课的场景,来这里不仅学做菜,还能培养品尝生活滋味的能力。 (图/林格立提供)

小时候一张纸、几支笔就能消磨时光,画下天马行空的想像世界;长大后,不停追逐更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忘记停下来,好好吃顿饭,欣赏花草里的微小伟大,不再为了时间焦虑。品尝生活的味道,其实很简单。

走进台北滨江市场附近的「自煮生活」工作室,慵懒轻松的音乐流泻,在门口迎接的是创办人之一的吴卉婷,没有初次见面的陌生,反倒像是好久不见的朋友,亲切地招呼。楼中楼设计,虽然只有几阶,却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脚步。等在前方的,是一张装饰别致的大餐桌,以及明亮宽敞的开放式厨房空间

柒点半开饭啰!

晚间七点,大伙陆续就座,另一位创办人张育玮,为大家倒了酒,让宾客边喝边听着当天的课程介绍。不论是结伴参加,或是独自前来,无须刻意寒暄,彼此点头微笑,在微醺的氛围里体验做菜的乐趣。

不同于坊间厨艺教室多是老师示范、学生观摩,少有动手的机会;也不像烹饪证照班从食材的洗、切、煮等一步步自己来。自煮生活的「柒点半开饭」活动,是专为上班族设计的课程,体贴大家工作后的疲惫,团队会处理食材的前置作业,并特意简化烹调过程,让大家有动手做的参与感,又不需事必躬亲。以印度咖哩课程为例,菜单里有水果咸优格、印度烤饼蔬食咖哩、印度炉烤鸡。张育玮带着学员从炒香料开始熬煮咖哩,他一边介绍每款香料的特色,并让大家品尝香料的原味,再由学员轮流将香料加至锅中拌炒;后续熬煮食材则交由伙伴接手处理,张育玮则带着大家制作烤鸡腌料,继续烹调其他菜肴。

没有老师对学生讲课的拘谨,自煮生活的烹调课程比较像是与好朋友一起做菜般放松。张育玮和吴卉婷会一边做菜一边分享食材的故事。食材的种类、风土、营养、挑选技巧等,也会分享他们觉得美味的烹调方式,或是食材搭配上的新发现,像是乌鱼子搭配砂糖橘意外好吃,扩大民众对食材的想像。

喜欢前往产地寻找好食材的他们,除了把食材用在课程中,也乐于跟学员分享小农的故事,张育玮表示:「透过在这个场域的活动,可以把产地的故事带给客人,这些其实就是挑选食材的关键资讯,例如惯行农法红豆与友善农法的红豆在味道上的差异、对生态的影响等。」当顾客理解这些,未来在采买时就会选用友善环境的农产。

学员们发挥创意捏出独一无二的鸡母狗,过程既纾压又有趣。(图/林格立提供)

做菜是种疗

在2016年创立自煮生活前,吴卉婷和张育玮曾是天天加班的上班族,三餐都是外食草草打发,下了班能量都已耗尽,只想用购物和玩乐来追求心理的平衡。希望有好的生活品质,也喜欢与好友一起做菜的热闹,成了两人创业的契机。因为明白上班族在生活上的疲惫,所以有了柒点半开饭的想法,张育玮表示:「希望大家下了班来这边,享受料理疗愈的过程,又可以吃得比较好。」

自煮生活的经营,从共享厨房空间开始发想,但吴卉婷觉得单纯提供空间少了温度,于是两人尝试把自己的料理、故事也一同纳入。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成为自煮生活与坊间料理教室的差异化,也是冷漠城市中的一股暖流。吴卉婷分享,曾有位客人参与活动时,从头到尾臭着一张脸,找他搭话也只得到冷淡回应,虽然两人心里头有些震惊,但也很有默契地尊重客人当天的身心状态,不多做勉强,如常地边做菜边分享料理上的发现。随着课程的进行,当天恰好有许多切剁的操作,吴卉婷观察到客人的表情逐渐放松柔和;课程结束后,那位客人主动表示自己当天在工作上十分不顺心,但没想到那份郁闷居然在课程中得到释放。

图鉴绘画讲究细节,叶脉、花序、花蕊……一笔笔勾勒在纸上,美丽的作品背后,是磨练心性的考验。(图/林格立提供)

有意识的生活家

经过了几年的摸索,张育玮与吴卉婷累积了足够的料理经验,也找来具美术专长的曾宜德加入,让团队阵容更加完整,自煮生活逐渐成为讲求风味、五感、生活美学的品牌。除了柒点半开饭,自去年起,搭配节气推出的「海岛隐食」系列,试图探索更深入的台湾饮食文化。例如,澎湖特有的贝壳粽曾是清明扫墓的必备供品,原料取自澎湖潮间带特有的大蛤,将大蛤挖开后填入糯米,以棉线绑好再蒸熟,米饭里充满海味,又被称作「大蛤包饭」。吴卉婷解释,「贝壳有盘缠的象征,澎湖人会在扫墓时做好带去,掰开贝壳当汤匙用,吃完就留在祖坟上,被阳光照射的贝壳金光闪闪,象征后代兴旺。」

随着时代变迁,会做贝壳粽的人越来越少,身为澎湖人的吴卉婷,回家乡学习作法,再研究成适合当代家庭应用的食谱。而擅长视觉美学的曾宜德,则融入日本彩绘贝壳的文化,让大家在贝壳上作画,并以木盒收藏。「希望透过海岛隐食活动让这些乘载历史的饮食文化,成为某些人的记忆。」张育玮说。

不论是开课程,或是网路上分享影音食谱,都是自煮生活将他们在饮食文化上的探索,化作亲切的语汇向外界分享。在每一次活动中,纸本食谱是参考,透过料理过程中的五感体验,他们想让客人知道,料理并不需要精准,太咸可以加水、加糖,太淡就加盐,做菜并没有想像中困难。张开五感,品尝食物的味道,即使外食,学习用味蕾辨别食材好坏,也足以是自煮生活的一种实践。

巫佩璇引导人们仔细观察植物,在一花一叶的伸展中,感受生命的绽放与伟大。(图/林格立提供)

享受自然里的慢时光

除了好好吃饭,享受宁静,是忙碌的现代人需要的,也是成为大人后才能懂的珍贵时光。而生命的美好,或许就藏在一花一草里。

隐身在新店山区民宅里的「北鸟──大人的自然美学时光」工作室,是一间专为大人教授植物绘图的空间。木质调的设计,空间里布置着植栽、昆虫与鸟类标本,大片落地窗外的小花园,以及不时传来的鸟鸣,让空间显得格外清幽。工作室的创办人是人称「北鸟老师」的巫佩璇,总是笑盈盈的她,说话慢慢的,声音里有种令人安定的力量。

课程采小班教学,一堂最多容纳六人,巫佩璇在每张桌上准备了水溶性色铅笔、铅笔、水彩笔、尺、镊子、放大镜等工具,还有一人一个盆栽,是每位学员当天要一起画画的好伙伴。巫佩璇会先介绍植物的原生地生长特性、在日常生活的运用,带着大家回忆这种植物其实是如何与我们的生活相连。

接着她会引导大家观察植株上的每个细节:茎上长叶子的地方是「节」,每种植物节上的叶片数量不太一样;叶子的形状、叶序、花的生长顺序、萼片、苞片、授粉机制等,「让大家明白每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画下来才更有意义。」巫佩璇说。虽然要涵纳的知识很多,但巫佩璇以一贯的慢节奏,带着学员从主干画起,她先示范,接着让大家动笔,一次示范一些,等大家画好才往下教。在她一步步的教学引导下,就算是绘画新手也能画出一幅美丽的图鉴式植物绘。

日子纷扰更要照料自己,用心安排休闲时光,享受岁月静好,为身体和心灵注入能量。(图/林格立提供)

让爱植物的种籽在心中萌芽

不同于坊间写意式的绘画,图鉴式绘图强调正确性,必须对植物构造有深入的认识,画起来需要较多时间。北鸟工作室里的植物绘图,一堂动辄六、七小时,巫佩璇笑说这里像是避难所,很多学员都是有小孩的父母。来到这边可以放下生活杂事,把一整天的时光留给自己与自然共处。巫佩璇以自己为例,热爱植物的她,会想把植物的肌理摸个透彻,想了解它的生长、一生如何循环等细节。于是她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员,让大家在课堂上透过抚触、搓揉气味、仔细探究,开启了观察植物的另一种方式。多数人看待植物仅止于用途与美观,巫佩璇认为,「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这样细部的观察植物,当引导更多时,人们就更会去爱它。」

对巫佩璇而言,让学员将课程里画的盆栽带回去照顾,才是她课程的重头戏。「看到植物的整个生长,什么时候开花、结果、凋谢;如果缺水,浇水了它又慢慢伸展起来,照顾的过程是很有互动性的。」巫佩璇欣喜地说。当人们发现了花草看似渺小却有如此大的学问,愿意以对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不说话的生命,或许就能体会她在植物身上学到的精神。「植物不会用喧哗来争取目光,但它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例如颜色、香气,姿态、触觉等,让大家知道它的存在;人也是一样,世上有太多的标准要我们去达到,但那是世俗的标准,我们不一定要用那种标准让别人注意,你可以有独特的,在世上存在的方式。接受自己,自在地活在这个宇宙里。」巫佩璇缓缓地说。

就像曾经是公立小学正式教师的巫佩璇,在生了场大病后,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为无法在最爱的美劳领域有所发挥,于是毅然辞去别人羡慕的稳定工作,重新开始。结合她最爱的自然与绘画成立工作室,开启了人们与自然的美学时光,也在生命的巨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本文作者: 陈群芳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1.04》)

《台湾光华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