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减速强震增 「神秘减速器」竟是潮汐摩擦?

大陆中心/台北报导

台湾地区4日发生达25次的有感与无感地震,其中规模达5以上有3次。虽然中央气象局表示与菲律宾海板块挤压欧亚大陆板块造成有关,但美国研究显示,受到「地球自转减速」影响,2018强震至少20起,而地球减速的原因,大陆学界则推测潮汐扮演「减速器」的功能,地球自转总体在「转慢」之中,估计每50年减少了0.05毫秒。

根据大陆《科技日报》报导,大陆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发现在6年周期振荡信号中会出现一个「减速度」。中科院测量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中科院上海天文专家合作进行了这项研究,相关论文已在国际地学著名期刊《地球和行星科学通讯上线上发表。

月亮影响地球潮汐。(图/翻摄自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根友指出,作为一个天文学经典课题分析地球旋转「快慢」是为了解地球本身,正是地球内核转动,影响了自转速度,专家们从结果到过程,去反推地球内部物理现象地球表面的物质分布。刘根友表示,以年来计算,这种变化可能是在毫秒级,连「瞬间」都算不上,几乎很难察觉,但「在精密测量时,这个量已经很大了,0.1毫秒产生的位置误差赤道上可达0.5米,产生的无线电波测距误差可达30公里。」

刘根友说,针对国际机构发布的长达50年的日长观测资料,中科院测地团队通过频谱分析发现,存在一个振幅约0.12毫秒的6年周期变化,振幅在减小,从1962年到2012年共减少了大约0.05毫秒。

刘根友说,地球自转速率(日长)的变化非常复杂,在时间尺度上,「我们可将日长(一般人所称的「一天」)变化总体上分为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年代际变化。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例如,在世纪尺度、甚至数万年尺度上,地球自转速率的确存在长期非常缓慢的减少现象,主要与地球表面的潮汐摩擦有关。」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段鹏硕博士则表示,6年信号的振幅变化特征及其物理激发机制问题,在国际上长期以来没能得到很好的解答,目前国际上有人认为6年周期刚好是太阳活动周期的一半,试图利用太阳活动来解释日长6年信号,而我们发现日长6年信号也存在衰减现象,日长6年信号的衰减主要与地幔液态外核边界处存在的能量耗散效应有关。

段鹏硕说,「我们的研究表明日长6年信号与地球内核的运动存在本质上的关联,它的变化直接反映地球内核的动力学资讯」,由于地球内核远在数千公里深的地下,了解它的运动变化特征十分困难,然而,日长6年信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直接了解内核运动的视窗」,因此研究它很有意义。

最为关键的是大陆专家找到了表征日长6年信号衰减现象的品质因数Q值与核幔边界电磁资讯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对日长6年信号衰减现象的精确分析,可以直接定量推测地球深部(地幔—液态外核边界)的磁场资讯,这是一种新的定量估计地球内部磁场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大陆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

▼台湾连续地震,新北市莺歌一水塔因地震整座倒下,所幸无人伤亡。(图/记者杨佩琪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