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森品保就是全面品质保证 东森购物经理谢端晨

2003年在因缘际会下,进入东森购物品保部门服务。三年后,在小巨蛋第一次与王总裁近距离接触,并有幸从总裁手中拿到东森Family奖。奖的意义,在于肯定大家如亲人般,一同为东森打拼。

进入东森购物前,从事的是纺织业,对于布料的特性、染整织法有一定了解。原本以为依靠先前的这些经验,在检验商品时可以驾轻就熟;但实际上线作业后,发现跟想像中有很大的差别。虽然之前的工作也需要收取厂商提供的检验报告,来判断商品是否跟订购之初的要求相符;但在森品保,不仅需要判读相关的检验报告,还需要对国家法规有一定的认识跟了解。例如:一般商品的「商品标示法」、保护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卫生安全管理法」、乃至商品检验及各类别商品禁用成份或最高含量,这些都是从未接触了解的,全部都要从头学习。尤其为保护消费者,政府对于日新月异的商品及技术,相关法规也经常会随之修改;所以我必须时时关注政府各部门发布的法令修改资讯,并提前通知公司相关单位和厂商配合。

学会理直气和乐在服务

虽然是制式的品保作业,然而在公司这段期间,我有两个最大的收获和体验

一、品保与公司常见的会计/财务/法务/稽核单位特质一样,往往就是一板一眼、说一不二。但这十多年的学习下来,我发现幕僚单位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服务业」。默默在背后服务与支援公司强大的业务团队,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另外也同步服务及辅导厂商,使商品得以顺利销售。只会说「不」的品保,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品检的品管。东森品保的价值在于:如何找出方法、解决问题。因为,说「不」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但个人或部门却不会因此成长,能够与时俱进并符合法令的品保,才能彰显价值。

二、理直气壮、还是理直气和?来到东森品保最大的收获,便是学习到「理直要气和」。因为业务属性的关系,常常需要与厂商或业务单位,在品质及法规上做激烈的争辩,有时会因为情绪上的字眼,导致双方都出现负面情绪,而无法就事论事。例如:厂商会疑惑,别的通路可以,为何东森不行;或是以前不需检验,现在为何要多一道检验等等。其实只要仔细了解法规,厂商就会知道问题所在,但少数厂商不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就是只注意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时,品保就要负起辅导厂商的功能,把他们导向正确的方向。职场上「理直要气和」,学习聆听事情或问题的本质,千万别因为「情绪」影响工作。

目前品保部人员分别于两个地点作业。总部的品保人员工内容为:商品上架贩售前的检验作业,商审会提报完后,厂商依照商审会结果,将相对应规格的商品送至总部,进行第一阶段商品检验流程,品保人员核对商品规格、品质、组合、件数中文标示、包装及检验报告的收取,待商品完全符合规范后,方能通过检验。而仓库品保人员工作内容为:检验入库商品,厂商将商品送至桃园仓库后,进行第二阶段检验流程,检验项目及方式与第一阶段流程类似,不同的是因为入库商品数量较多,所以是使用MIL-STD 105E表进行抽样检验,商品待检验合格后才能上架,而商品有瑕疵时,品保人员也需要依照法规及公司规定辅导厂商进行缺失改善。

不只品管 而要全面品质保证

品保部成立之初是以品质严选为中心思想,所有的品保人员都以追求品质标准为目标。过去大多数人对于品管的概念仍停留在检验商品,即品质是经由检验出来的,也就是QI (Quality Inspect);因此厂商为了制造出品质优良的商品,不断的增加检验人员,借以将不良品挑出,这是工业时代初期的观念及做法。现今消费意识抬头,人人重视品质,靠大量人力检验不仅没有效益,也无法满足品质需求,所以业界开始有所谓品管 (Quality Control 品质管制 )及品保(Quality Assurance品质保证),及TQA(全面品质保证 Total Quality Assurance)、TQM、六个标准差(6σ,即各大电子厂使用的规范) 等,来提升并确保商品品质。

品保部从一开始以检验为主的品管 (Quality Control),目前也已逐渐演变为以辅导厂商为主的品保(Quality Assurance)。因为唯有协助厂商找出问题所在,才能依照PDCA方式完整解决问题,避免异常状况一再发生。品保最终的愿景是发展全面品质管理TQM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也就是全公司以顾客满意为导向,进行全面品质改造计划。这需要公司的全员参与,从高层主管的了解、支持与承诺,到内部所有员工的积极响应,让品质改善的火花由点(个人)、到线(部门),再扩及到面(全公司)。改善的热度也不能一时兴起,必须坚持到底并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维持商品品质的稳定,达到「东森严选」的要求,进而保障公司会员权益,创造公司最大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