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逼青年散居郊区 林钦荣:用公宅让年轻人重回首都圈
台北市长柯文哲上任前喊出「4年2万户、8年5万户」的公宅计划,比较过去国民住宅处时代,在台北30年的总发包量是5万2000户,要用8年时间完成30年的量,可谓「天方夜谭」;顶着压力,主责公宅业务的林钦荣仍缴出4年2万户「开工」的成绩单,已是相当不容易。谈到公宅,专研都市计划30年的林钦荣侃侃而谈,对他来说,公宅议题是他都市更新大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步,「我要让年轻人住得起,让年轻人回到首都圈、核心圈,重塑社会组成的结构。」
年轻人买不起、租不起=远离首都圈
林钦荣接受专访时,拿着一张又一张的手板,上头满满的资料、数据,证明在公宅议题上是「来真的」。台北市身为首都,公宅政策该是如何推进?林钦荣先点出三个问题,第一,台北市的房价比高达「16」,也就是要不吃不喝16年才能买到房子;第二,年轻人连租好一点房子的可能性都不高,因为台湾长期以来不提供公共租赁的房子,青年住得不安全、租金波动,权宜之计就是用「时间换取租金」被迫住往郊区;第三,在住不好的情况下,年轻人的生育率、结婚率偏低,因此公宅严肃来讲是国安问题,「我们的生育率低、年轻人住不进核心区通勤的时间要增长。」
「所以公共住宅锁定年轻人。」林钦荣说,公宅应该是要让年轻人回到首都圈的途径,虽然买不起但要住得起,「最重要是住得起,住得起的时候同时能够照顾到更广的年纪族群」;他表示,台北市有全台湾最严重的人口老化,从这条件来看,很需要年轻的因素回来,「如果公宅继续盖在偏远的地方,其实帮助是不够,在这条件下,拉年轻人一把让年轻族群重回首都,是关键要素」,公宅加入托婴、照老,借此重新混合社会,最后是用公共住宅的形式,搭接智慧城市。
林钦荣指出,政府建设公宅几个目标,要有社会性、环境改造、让年轻因素重回,综合从老人化、少子化到缺电等问题,「称之为居住正义,我们要积极的去推动」。他也提到,公宅还有一个关键的「产业要素」,透过政府兴建公宅把智慧科技、ICT产业导入,「产业需要一些新的实验场域,先从我们自己的公宅练兵,南向政策、西向政策,台湾的技术就可以输出。」
4年2万户?拚死凑到1.9万
而谈到公宅,就不得不提到柯文哲的「4年2万户、8年5万户」公宅计划。检视柯文哲首任期,公宅推动风风雨雨,最终交出「4年12230户发包、开工」;林钦荣也说,「2万户目标没有达成,就坦白地跟市民报告」,但市府手上12230户年底会全部发包,若再加上都更分回、住宅基金买回,预计可以达到1.9万户。
面对这个在选举年必定会不断被提起的话题,林钦荣也帮团队叫屈,强调经过3年多的努力,2018年底一共会有35个基地同时开工,「同仁的压力非常大」。他也举例,过去台北市在40年前成立国民住宅处,30年的生命期里盖了5.2万户,而柯市府的4年2万户目标,2018年12月底完全在市府控制之下的是12230户开工,确实「稍微有一点落后」。
尽管户数离预期目标有点差距,但林钦荣对于「品质」非常的有信心。今年陆续开放抽签的健康、兴隆公宅,不断创下史上最低的「中签率」,如此抢手的程度,足以做为柯市府最好的宣传,也代表公宅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
林钦荣说,每一块公宅的预定地都经过详细评估,且不会在郊区,「我们有2个原则,第一个必须符合整个城市发展动能,不是在偏僻的,必须有进入到城市的便利性,最好是靠近捷运站;第二个原则是我们在土地取得上绝对不买私地,跟中央协商、军方拨用,我们用都市计划交换、或是用市府预算购置,没有一块地是买私地。」
「为什么居民比较抗争?因为地段都不错,我们是反向思考,而且也是合理的。」林钦荣说,因为会租公宅的人就是需要社会照顾,「如果你还要住到那么远,还不是跟现在一样?这就是如何把城市的发展公共化」;他表示,公宅是一个城市翻转的重要手段,也是台湾生命力的一环,甚至对首都圈来说,是很急迫的国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