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国银开发海外业务 进入新时代

工商社论

这两年,由于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接踵而至,严重冲击全球金融市场、改变了全世界的金融资产估值损益,也使得国银持续近十年的「海权光荣时代」,起了重要的质变。

近来爆出金额较大的国银踩雷案,包括中东医疗集团NMC HEALTHCARE逾1亿美元,印尼的Tiphone Mobile Indonesia PT约6,000万美元,合计超过十家国银中弹金管会在10日也对外公布最新统计,2020年迄今国银所通报的海外踩雷案,已超过20件,总金额超过4亿美元,比起去年的十几件、2亿多美元的总金额,增加快一倍之多,不仅为国银敲响警钟,海权光荣时代是否将宣告终结,更加发人深省。

根据金管会9月初对外公布的「国银海外分行最新获利」显示,整体获利出现严重的衰退。另根据金管会所公布的数据全体国银前七月税前盈余新台币1,964.1亿元、年减13.1%,其中,海外分行获利少赚120.3亿元、年衰退达47.2%,不仅超过总获利的平均减幅,且巨额的衰退幅度,几乎等同于海外分行获利遭「腰斩」。

金管会银行局官员分析,海外分行获利衰退,除了受到全球多个国家同步采取QE降息措施外,呆帐增提准备大增,是另一重要原因,甚至比起降息所减收的利息,冲击更大。根据金管会所公布的数据,全体国银的海外分行呆帐增提准备,年增近12亿元,而利息收益减少11亿元,换言之,呆帐提存准备的影响,比起降息的息收损失,吃掉了更多获利。

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国银海外分行受到的营运冲击,新冠疫情固然是关键的导火线,但随着疫情不断延烧,以及之后包括观光旅游业、航空运输业等受到的冲击,乃至于之后各类重要原物料(如石油稀土价格等)的大幅波动,海外市场出现近十年来最大的剧变。而产业发展的兴衰及消长,也将面临洗牌;凡此,都考验着国银对海外市场应变的智慧。未来经营海外业务,恐怕不再是「做得愈多就愈好」;相反的,在这段过渡期间,学会如何适时踩煞车、避免踩雷,反而是一门重要的学问。

十年前,由于国内金融市场各项业务严重杀价竞争、砍成一片「红海」,致使国银开始走出舒适圈,前进海外、开发心目中的蓝海市场。其中,以两岸三地华人圈为大宗。

虽然,赴陆港星拓荒初期,确实有些国银赚了钱;然而,随着国际政治情势的诡谲多变,加上新冠疫情造成国际产业链断链和重组,不仅使得蓝海逐渐「变色」、金融信用及担保品一夕之间价值重挫,银行清算频传油金大亨倒闭,导致参与贷放的国银遭蒙重大损失、求偿无门!

可以说,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已步入崭新的时代,业者务必以新思维来应变。除了银行业外,寿险业者也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

过去,一家金控若旗下拥有寿险公司,它经常会以其庞大的寿险银弹利器,搭配银行出征海外、开疆拓土;最常见的就是,直接投资当地的银行,以子公司的模式来开发海外市场。

时至今日,国际局势大变,现在无论是采取转投资的模式,或是国银直接赴当地设分行、拓展业务的模式,都必须慎防产业或其他道德风险。尤其是在景气不佳的时候,更有加速触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换言之,想要持续经营海外市场的金融业,都必须考虑这些跨业别的陷阱。

那么,该如何面对新局、采取合适的应变之道呢?我们认为,今后金融业必须坚持「差异化」经营,不断创新与严守监控。以往金融业者在开发海外市场时,总以参加国际联贷案做为「捷径」,如此一来,审查、监督、控管的功课交给主办银行去管理,自己只要出资、便可轻松搭上这班参贷专车、按时收取比国内市场高出数个百分点的利息。

讽刺的是,一场疫情改变了全球经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海外市场「踩雷」频传,且范围甚广,从大陆到新加坡、印尼,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只是损失金额大小不等。金融业也开始明白,赚钱没有捷径,必须自己下功夫去了解各个产业别,更需勤跑借贷公司查访其最新动向、业绩面等讯息,不能凡事都依赖管理银行。同时金融业也体认到,赴海外转投资时,不追求「数大便是美」,而是针对每起个案,都要做出谨慎的股权结构财务指标客群等多方评估,才能避免踩雷。

2019年底金控集团海外投资帐上大赚近2,000亿元,占全体金控全年获利 约56%,续创历史新高。不过,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美中冲突升高,海外投资获利恐急转直下。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石油、股市、房市、金银矿等估值失真,泡沫隐然成形,金融业的「海外投资黄金时代」也早已不复当年。如何在海外市场续拥一片蓝天?如何创造内容更扎实的获利?恐怕是所有金融业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