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尽速重建疫情指挥中心的专业威信和公信力

工商社论

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以及相关专业的学者专家,一再呼吁社会大众,老人注射疫苗是「利大于弊」,高龄长辈们的慢性病与长年累积的孱弱体质,是发生种种不幸事件的主要原因。但对于亲人过世的家属来说,依据政府的指示,前往接种站注射疫苗,回家后一天或三到五天就撒手人寰,这不只是指挥中心「增加一个死亡案例」而已,更多的是自己亲自将家人送进鬼门关,那种后悔的锥心之痛,没有亲身经历,相信不是外人所能够体会。因此,对于「应该持续施打疫苗」的专业意见,恐怕很难寄望家家户户都听从。

医学观点和呼吁,遇到了就在眼前的近身观察,家家户户都有高龄亲人的社会大众,就算和疫苗注射没有关系的专业鉴定,也很难在短期间,扭转民众原本焦虑的情绪、对于长辈接种后不良反应的高度忧虑。

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司马贺(Herbert Simon)曾经强调,在一个「资讯丰富的世界」(information-rich world),依据现有的目标,去评估手头上讯息,要比去搜寻新的讯息来得更加重要。就此而言,从指挥中心到各市政府目前的目标是,以往生民众相验后的科学根据,证实疫苗和死亡,两者不是等号的关系,并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疫苗的接种率,以遏止染疫后罹患重症的死亡比例。然而,在已经有上百位高年龄长辈接种死亡的情况下,家里面有长辈的民众,则是抱持暂时就先「停,看,听」的想法。

为什么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病理学专家学者,不管再怎么呼吁,都无法改变过去两、三个星期,愈来愈明显的缓打疫苗形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观点,值得重视。司马贺认为,当一个议题具有高度的争议性、很大的不确定性,则「专业就很难走近」(expertness is very hard to come by);当有专家赞成,也有专家反对的时候,我们这些外行人(the laymen)就只能从两种不同的专业意见或建议,自己从中做出判断。

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大众觉得「眼见为凭」;接种疫苗后几天内就过逝,这是事实;医学的科学鉴定结果,并不能释疑,最重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的社会公信力,已经因为陆续「校正回归」的种种资讯,从而蚕食鲸吞,逐渐崩坏。

第二,社群媒体各种讯息的传播速度,比新冠病毒的传播要更快、更全面。第三,在「打」和「不打」的两种选择之下,多数家庭、或部分长辈,最终的抉择是,再等看看,有没有其他厂牌、更好更多的疫苗,到时候再施打。

当务之急,政府有三个问题必须依序处理:「残剂」;「疫苗捐赠」;「重建公信力」。首先,在近来的疫苗施打过程里面,究竟是「人在等打疫苗,还是疫苗等人打」,不能够在疫苗开瓶后有所浪费,在事先有预约民众的缺席以外,有所谓「残剂」的问题。APP的使用,是一个解决的方案,适用于年轻族群的即时了解和无时间落差的疫苗注射,但前提是要有残剂可供施打。

必须即刻进行的,还有「利大于弊」疫苗注射所引发的不幸事件,相关的鉴定处理流程,甚至不能排除后续的赔偿措施方案,也必须向外界公告。其次,从鸿海5月份开始申请捐赠疫苗,到台积电在6月份加入行列,乃至于慈济基金会提出申请,蔡英文总统和证严法师进行线上的视讯研拟出一个民间组织团体捐赠疫苗的行政与检验流程,是面对当前印度病毒的侵袭,指挥中心今年夏天无可回避的责任。

最后,也是最困难的,一方面来自于指挥中心似已崩坏的专业威信,只有进行局部或全面的改组,由更高层级的人士,统筹抗疫全局,此其时也。另一方面,政府必须体认到:疫苗的问题,是核心的问题!只要符合安全性有效性的国际认证标准,政府拥有足够给全民施打两剂、达成群体免疫人数比例(无论是60%或80%)的疫苗,争先恐后、抢进优先施打名单的情事,才不会再发生。

但是,被人家认为效果更好/更安全的特定疫苗,如果数量不够,还是很难避免抢打的情况发生。届时的下一个战场,县市政府必须现在就超前部署、预先规划的就是优化施打的流程与时间,因为疫苗施打的能量高低,直接关系到防疫的最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