钣金薄车子一样耐撞?别把「偷料」跟「溃缩区」混而一谈

钣金厚度车身结构,都是攸关行车安全的必要条件。(图/达志示意图,以下同)

记者游铠丞/综合报导

看到标题,或许有人觉得《ETtoday车云》又来引战了;毕竟「钣金厚度=耐撞程度」向来都是各大汽车论坛争议不休的热门议题;有一派认为,总认为钣金薄的车跟铝罐做的没两样;另一派则强调,被大车撞钣金多厚都没有用,何况现在车厂注重的是缩区设计车体架构才是不二王道

两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场面之热烈堪称是车界万年热战话题,然则事实究竟是如何呢?

▲相信买车时,仍是会有人习惯敲敲车身钣金、开关门,去感受车身钣金厚度扎不扎实。

先讲结论,其实上头两派论者实则都各自讲对了一半;排除一些条件过于极端意外事故,其实不管是钣金厚度亦或是车身结构,无疑都是攸关行车安全的要素(缺一不可);打个比方,车身钣金就像是房屋外墙,车身架构则是房屋梁柱,谁都不希望地震发生时,薄弱的外墙倒塌压死人,这时空有「无坚不摧」的梁柱架构也是枉然,同理放在新车亦是如此。

《ETtoday车云》这样讲,想必又会惹来部分「溃缩区教义派」的质疑,我们晚点再来分析溃缩区必须建立在怎样的「必要条件」才能纳入讨论;先用常理探讨,排除前后追撞后车身溃缩的案例来看,倘若这时出现侧方有大型异物撞击,恐出现穿刺车身的危险时,我们还要坚称所谓的「钣金厚度无用论」吗?

《ETtoday车云》承认,我怕死,还是希望车门钣金能挡多少伤害是多少……。

▲不管钣金厚度与否,都不能否定它其实也算车身架构的一部分。

再者在争论过程中,总会有人拿日系国产品牌与欧洲品牌相比,并以报章媒体报导上的意外事故为例,得出「国产车=钣金薄=不耐撞」的结论;事实上这类相对性的比较,老实说是有些有失公允;毕竟随着造车工艺的进步,车厂对于钣金厚度也不再像是过去诉诸「越厚越好」,因此在车辆年份、出身来源、用料材质等诸多可变因素外,是否就能一概论之「这款车钣金厚所以比较安全」、「那款车钣金薄所以比较危险」?严格来说这样的评判是有些偏颇的。

但《ETtoday车云》得强调,基本上车厂对于钣金的厚度,都有一套约定成俗的安全标准;但碍于国内这类资讯并未透明化,让这样一翻两瞪眼的数据迟迟未能开诚布公,只能让大多消费者凭借着刻板印象评断车辆安全与否。

▲某种程度上,国外撞击测试对于台湾现行进口车仍有颇高的可信度。

最后,来解释一下所谓的溃缩区;诚如先前所述,随着造车科技的日新月异,不少车厂也纷纷知道钣金越厚、车身越硬并非是安全的必要条件;毕竟「硬碰硬」所导致的强烈冲击力道,不仅对车内驾驶乘客,甚至是车外行人无疑都是一次重伤害。

因此在这样的考量环节下,车厂开始在研究如何在「维持」车身架构完整性的条件下(请注意,是维持车身架构完整性喔),于车头车尾设计名为溃缩区的缓冲区域;这样的溃缩区是独立于车内Safety Zone安全区之外所设计而成,透过强度较低的钢材以及折痕设计,让车头车尾在遭受撞击时,能够以凹折压缩的方式,减缓冲击力道并延长车辆滑行至静止的时间。

▲但溃缩区的设计,是建立在车身架构完整性此一最大前提下。

看到这里,或许你会问那溃缩区跟钣金厚度有何关系?《ETtoday车云》要强调的是,钣金薄跟溃缩区设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两件事;别忘了,先前才提过「车身架构完整性」才是「溃缩区效用」成立与否的必要关键;要不车祸时,车子溃缩是溃缩了,但整体车室却无法维持相对应的逃生空间,岂不是一切都白搭

回应标题所提到的,钣金厚度虽不是绝对的厚薄之分,但它有明文规定的安全标准值;不是每台事故车缩成一团时,就能用「溃缩区」忽略车厂偷料的可能事实;要是下次要拿着新闻报导照片洗白/攻击特定车厂时,还是先看看A柱这类架构有没有扭曲变形吧,要是连这类基本功都没做好,就别拿「溃缩区」这专有名词来说嘴了……。

►谢绝忘记开灯三宝 日本4月起市售新车全面标配自动启闭头灯

►比酒驾更危险的开车习惯?Android Auto让驾驶分心长达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