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
最近大陆不断传出「国进民退」论调,指今年前8月至少20几家上市公司被国企收购,民企利润大缩水,连安邦集团被保监会接管都被认与此有关。究竟这是否代表大陆经改风向转变?还是为因应大环境变迁?陆企看来相当忧心。
「国进民进」说法绝非空穴来风。今年9月16日北京召开《中国50人经济论坛》高端座谈时,大陆经济学家炮火猛烈抨击这现象。曾被称为「国师」的吴敬琏说,民营经济创造中国60%GDP、70%出口、80%就业岗位,谁都不应忽视这么重要的力量。
吴敬琏在大陆辈分属一属二,被尊称「吴市场」,一手打造市场经改论述,最了解民企心声。当时,民间流传两篇重文,一为吴小平发表的「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应逐步离场」;巧的是,就在吴文发表前一天,大陆最大民企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宣布将在明年退休,令外界质疑此文是否为官方试探社会反应。
另一篇是「格隆汇」创办人格隆9月中在长江商学院发表的「在自己祖先的土地上流浪」演讲,他以数据论证过去5年,国企、民企资产负债走势一上一下,落差明显增大;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国企、民企营收增速对比强烈,且除国字号营收增长外,其他企业营收全是负增长;利润差距更惊人,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实际同比增速28.46%,但私企则是负27.87%。
吴敬琏说重话,或与格隆指民企「陷入40年来最大困境」观点有关。格隆面对数十家上市企业老板学员演讲,7个月前问他们对市场感受,得到的答案是「焦虑」;如今回答是「恐慌」,显见民企现状确实不乐观。
不过,看来这并不代表中央经改方向已转变。9月前往东北考察时习近平说「大陆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点毫不动摇。」同时期赴浙江的李克强,前往舟山绿色石化项目建设时更具针对性地说,这是大陆至今为止民企投资规模最大项目。「近期会再公布更多政策,给民营企业更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
习李强调重视民企,显示已注意到民企现状。民企的经济贡献度及养活就业人口早已超过国企,贬抑民企对总体经济必然不利;但国企是支柱产业,不管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十年产业规画都靠国字号脸色办事;民企受压抑,无非为成就国企,但民企更是国企的股肱侧翼。大陆如今提倡公私合营体制,要求民企参股国企,或国企收购民企,无非都是现实环境的要求。
只不过如何拿捏得宜,很重要。处理好,民企掩护国企,攻城掠地;处理不好,形势急转直下,民企很可能就成为牺牲品。民企恐慌并非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