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国家兵役制度改革 关关难过(黄惠华)
目前政府推动国军军事转型计划,重组军队防卫力,改革目标要打造一个具有吓阻被武力攻击的国家安全战略,转型计划包含兵役制度调整、人力动员、军备更新、采购武器等等。(本报资料照)
目前政府推动国军军事转型计划,重组军队防卫力,改革目标要打造一个具有吓阻被武力攻击的国家安全战略,转型计划包含兵役制度调整、人力动员、军备更新、采购武器等等。
其中兵役政策,2022年12月总统蔡英文宣布,2024年起恢复1年期的义务役,引发各界议论纷纷。蔡英文总统向国人喊话,备战才能避战,能战才能止战,台湾必须强化自我防卫能力,才能更有力的确保国家的安全与利益,才能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除了台湾之外,在欧洲,一些遭受到俄罗斯地缘威胁的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东欧国家,这些国家从2014年乌俄冲突之后,开始意识到国家不安全感,由于这些国家人口、经济、或者政经实力与俄罗斯有着相当大的不对称状态,这些国家推动军事转型计划,从过去注重国土防卫、参与维和行动的军队,转型为一支能够因应外部威胁的快速反应部队,军事改革计划包括,延长兵役制度、恢复征兵制度,延长兵役期限,甚至男女都要服兵役,就连住在海外的公民都要回国服兵役等。这些国家推动军事转型计划,除为了捍卫自由与民主价值观而战,更重要的是保家卫国,吓阻、免被俄罗斯侵犯的策略之一。
在台湾,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与远见杂志民调显示,多数国人赞成恢复1年役期,这也显示国人关心国土防卫、乐见改革。透过征兵制度背后的意涵,帮助大众了解,到底,我们为何而战?
「征兵制度」的思想
提到征兵制,可以从日据时期皇民化政策下,志愿役台籍日本兵开始说起,日据时期作家周金波撰写〈志愿役)文学作品,传达当时台湾人当志愿兵就能变日本皇民的故事。
一部法国电影《出走巴黎》(Synonyms),这部电影讲述一名以色列男子因为讨厌以色列,想当法国人的故事。故事主角从以色列逃往法国后,仅靠着法语字典来与人互动、生活,却在最后感受不被法国社会所接受,这部电影也点出法国虽认同接纳移民、却仍具排外的矛盾心态。结局的最后一幕,男主角一直撞门,想要打破这道门,却怎样也打不破,隐喻男主角怎么努力融入法国社会,仍然无法成为真正的法国人。
现实生活里,以色列跟法国不同国家,两个不同民族,两种不同语言,更有没有所谓的历史地理的渊源,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以色列人无法变成一个真正法国人的原因。
但是,原本隶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人,却能成功摆脱乌克兰,成功成为真正的「俄国人」。他们跟俄国有相同的种族、语言,还有千年的历史与地理的渊源。无论是以色列人或是克里米亚人,还是日治时代的台湾人,或是现在中华民国台湾人,大家对于家与国的定义不太一样,意思是以色列人住在法国,不代表能成为真正的法国人;住在克里米亚半岛或者乌东地区的乌克兰公民,在他们心中,他们在乌克兰的家,也不等同于心中的那个原本的国家。
至于日治时期的台湾人参加志愿役对当时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台湾人来说,成为一种身分认同的象征。但是,周金波后来对自己认同皇民化,出现矛盾情结,在殖民政策皇民化政策下,就像是《出走巴黎》(Synonyms)男主角一样,日语说得再好,文化知识水平再高,都无法成为真正的日本人。
〈志愿兵〉主要宣传日本志愿兵政策,因此获得第一届「文艺台湾赏」。但是周金波其他作品,出现台湾文化与日本皇民化的摇摆,在认同日本与台湾之间一样有着矛盾情结。
电影《出走巴黎》英文(Synonyms)英文的原意是近义词,相信全世界多数国家之中,大家心中家跟国家应该是同义词,但是具有双重认同俄罗斯的乌克兰人心中,家不等同于国家。根据民调显示多数台湾人支持兵役延长1年,相较于日据时代台湾人对于家跟国充满了不确定性,对多数现代的台湾人来说,同义词已经大于近义词的倾向。
军队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根据兵役法规定:18至36岁的男性经健康检查体位合格者都必须服兵役,服兵役是公民的义务,延长兵役制度目的,不外乎维护国家安全考量,更重要的是凝聚国人团结意识、国家认同,但是军事人员道德心理状态必须维持在一定的水准,才能确保军事安全。
最近,守在前线马祖的国军没肉吃,《日本经济新闻》报导「台湾有高达9成的退役军官提供情报给中国」、「蔡总统至今无法掌控军队」事件,这些事件多少冲击军心以及民心,尤其是推动兵役制度转型的期间,如果军人连饭都吃不饱的话,有力气抗中保台吗?还能说服民众支持政府推动兵役制度改革吗?政府得绷紧神经、上紧发条才行。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