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马陆行彰显两岸历史文化连结及和平意涵(柳金财)

马英九和4名姊姊湖南湘潭祭祖。(蓝孝威摄)

前总统马英九访陆相关行程,非常具有传统中华民国风,无论是从参访地点设计及城市选择皆然;不至北京避免被攻击为「上京朝拜」、受「敌国统战」,选择造访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抗战时期陪都重庆及建国的辛亥革命发源地,这对日渐「台湾化」中华民国产生「再中国化」过程及效应;而回湖南祖籍祭祖慎终追远,彰显两岸民众具有共同的中华民族传统、资产及文化根源。尤其前后任总统分别出访大陆及过境美国,更是凸显蓝绿政党政治,采取截然不同国际与两岸事务政策取向。

这不仅凸显马作为国家元首,所应具备高度及格局、家国情怀,既有中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及心系中华文化传扬;也有对中华民国从国家、体制及地理历史文化的继承开创。马英九访陆行,恰恰凸显中华民国台湾历经从「台湾化」转向「中国化」过程;也象征着国家的国际与两岸事务路线,可以在「友美和中」均衡路线或「联美抗中」失衡路线中抉择,是要终须战争还是要建构和平?是先融合再统合?还是武统被吞并?

马英九是民选第一位卸任总统登陆,且公开祭拜中华民国缔造者国父孙中山,当司仪宣读祭文歌颂孙中山之丰功伟绩及高风亮节时,同时诵读:「两岸人民,同属中华,炎黄子孙,振兴民族,共创未来,薪传绵延。九二共识,和平基础。苍生为念,百姓谋福,共同发展,永继无疆。」祭文内容不仅凸显应正视中华民国存在事实,也显示这是一份倡议两岸和平发展祈愿文。

祭文中揭橥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振兴民族」、「九二共识」,标志两岸拥有共同历史文化资产,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尤其重新倡议「九二共识」,确认为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政治基础,这对既往国民党内部曾经争论「九二共识」是否已成为「过时论」、「扬弃论」、「替代论」具有澄清作用,也重新确认「九二共识」并非是「没有共识的共识」,而是回归「九二共识、一中各表」。

马题写「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愿景目标,具有高度建构两岸和平及中华民族与文化复兴意涵。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皆为炎黄子孙,应共同追求和平及避免战争,致力振兴中华民族及文化,此为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透过此次带领台湾青年参访大陆、座谈,认识中华民国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台湾奉孙中山为民国缔造者尊称为国父,在大陆是废除封建专制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中国革命贡献及其所着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及建国方略,应成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资产。

尤其倡议振兴中华民族及文化,带领台湾年轻人认识中华民国在大陆发展历程,对年轻人中华国族认同形塑有所助益。台湾社会因采行一系列「去中国化」及文化台独措施,致台湾人认同最高达六成以上,双重认同下降至三成,中国认同更创新低一成以下;台独也达二成左右。显然,马英九已关注到及前瞻性认为,决定两岸未来发展,应是两岸年轻世代对民族、国家及历史文化认同至关重要。

马英九访陆有其历史意涵及影响,从国台办的表述中传达对其正面积极信号,大陆当局充分肯定马英九,称赞素有民族情怀和振兴中华信念,展现强烈民族意识与崇高家国情怀;肯定马为两岸关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包括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政治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两岸领导人马习会历史性会晤。同时,肯定马英九阐明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具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愿景,此构建两岸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习俗。

大陆当局相当肯定马英九此行,这有助于缓解蔡英文总统过境美国,因会见美众议院议长麦卡锡所引发激烈紧张与对立。马英九访陆显示两岸人民「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共同期望,彰显七成以上台湾民意希望两岸要交流、合作及对话。这与大陆当局希望两岸和平发展到和平统一的期待,及秉持「两岸一家亲」、「心灵相契」及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向。而大陆当局倡议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与马英九强调中华文化及振兴中华民族目标不谋而合。

马英九首次大陆行所经停的地方和规划参访活动,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灾难、共抵外侮精神,凸显中华民族根脉和两岸历史连接,两岸应共同致力于振兴中华。马陆行降低两岸敌对作用,促使两岸关系跳脱战争边缘风险;选择赴陆祭祖参访交流,传递一种意念即两岸和平建构,应借由两岸全方位交流、合作及对话始能实践创造出来。

而蔡英文选择过境美国与麦卡锡议长会见,避免其直接访台的冲击性,也显示台美共同管控分歧及冲突的巧妙政治艺术,冲击比裴洛西来台较小些,但大陆仍会诉诸加大军事威慑、外交压制及经贸反制措施,例如台宏断交即是外交压制措施。

总体而论,马英九赴陆,实有效缓解双方紧张及对立,化解蔡英文访美所带来两岸冲击。此次陆行「祭祖扫墓之旅」实为成就「两岸和平之旅」,也有校正中华民国国家内涵影响,从「台湾化」历程中注入「中国元素」转向「再中国化」,重新让中华民国风华传统再现于神州大陆。

(作者为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