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太平洋大战略下注定失败的岛链封锁(谭传毅)
制海权是相对的,它和陆权的领土与主权完全不同。当中国舰队出现在美国第二与第三岛链大后方时,渐渐的淡化与模糊了第一岛链封锁,使得制海权更加的不确定。图为示意,安徽舰 。(大陆人民海军视讯截图)。
1月7日《观察者网》刊载了一篇由葛汉文撰写的《美国念念不忘的「岛链封锁」,到底有没有抓住海战命门?》文章,文中表示,「中美两国均拥有核武器,针对海上封锁均极为有限,且对双方决策者都不具有太高的吸引力。」
美国一向热衷于岛链封锁,不免夸大了岛链封锁的价值。在上个世纪之前,岛链确实能够达到封锁大陆的目标,但随着中国崛起,岛链封锁已经丧失了功效。
海军有思想吗?
这是个大哉问。如果海军有思想的话,为何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像是克劳塞维兹、约米尼甚至于孙子等却避开了海军战略?这是他们严重的失误、或是因为其它?
鲁瓦克(Edward N. Luttwak)认为,海军战略应从「大战术」的观点来理解;英国可能误解了马汉的决战理论,否则不会轻易的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有科白(Julian Corbett)把海军与政治巧妙的挂上钩,使其能够真正的成为战略思想。
1880年之后,陆续出现了三位伟大的海军思想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科白(Julian Corbett)、卡斯特(Raoul Castex),二战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伟大的海军思想家了。
他们即使伟大,但对于海军思想的论述也很勉强,大部分是经验陈述,很少是关于整体海军哲学的思辩与体系的建构。在这两个限制条件之下,海军战略理论「落后」在经验之后是必然的。
之后许多学者似乎不再有海洋的大脑或热情,充其量只是把海军当作外交权力的工具,像是卡伯(Sir James Cable)的《舰炮外交》(Gunboat Diplomacy)。然而,作为外交工具的海军还有思想吗?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没有一位海军军官或是战略思想家预想到潜舰对水面舰队的威胁,直到二战之前,能够一眼看穿航空母舰所将扮演的角色者,实在少得可怜,绝大多数都还沉醉在主力舰的时代里。
再如现代航母的功能也备受质疑。很多人说航母时代已经过了,若果真如此,美海军怎么没停过航母建设?在作战的领域里面,航母的易毁性很高,极易受到各种武器像是弹道导弹或鱼雷的攻击;但若把航母当作舰炮外交工具,例如封锁中国大陆沿岸,还是大大的有用。
无论如何,把一种「工具」视为「思想」,未免太亵渎「思想」了吧?别忘了,毕竟使用工具的是「人」,而不是工具本身。
岛链封锁的「思想」
美国采取岛链封锁战术对付中国大陆。对中国大陆海上封锁有两个意义:使解放军海军无法战斗、切断中国大陆并保护己方之海上交通线。但在实践上,美军无法封锁中国舰队,而只能远距离监视或进行抵近侦察和自由航行。
然而,海上封锁有其限制:第一,中国必须被说服(或被强迫)放弃海洋。在二、三十年前或许还可能,现在解放军迈向远海已是事实,不是谁强迫得了的。在海战史上,封锁只能作为辅助手段,最终还是要海上决战或登陆敌方领土。
第二,中国大陆对外通路必须完全依赖海洋,否则,如果大陆改从陆路向外发展(例如一带一路),海上封锁就失去其效用。
第三,即使美军成功封锁大陆沿海地区,美国仍无法确定解放军舰队是否不再出海挑战美军制海权,更何况美军根本没有能力完全封锁大陆。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海上封锁是获得制海权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海上决战与两栖登陆。从消极的角度来看,由于海上封锁不具决定性的结果,只能拉长战线。正是因为海上封锁的不确定性,使得海军作战极难形成一个思想体系,特别是制海权的获得与维持。
制海权本身是相对的,因为海洋是公共财,我们只能通过不能占领,它属于拥有制海权之一方,而制海权的获得与维持又依赖海军的实力。海洋不像陆地有高山或平原,哪儿发生战斗,那儿就是战场,谁赢得海战,谁就拥有制海权。
为能维持制海权,必须依赖海军经常性的派遣舰艇巡弋,不然是彻底歼灭敌方海军、或实施海上封锁,但在实践上极为困难。像中国这么大体量的国家,想要有效封锁中国舰队,得在每个海上通道都部署舰队,那是不切实际的。
由于制海权的相对性,表面上看美军掌握主动,但对于中国人而言,海洋反而充满了机会与谋略。既然海洋是公共财,你能来,为啥我不能去?偌大的太平洋就像一个围棋棋盘,到处都是战场。
太平洋棋盘
去年12月21日,梅德韦杰夫以统一俄罗斯党的主席身分访华,引起外界关注。不久,俄罗斯媒体《独立报》披露,俄罗斯计划将贝加尔湖以东整个远东地区,变成一个向中国开放的超大经济特区。
先别梦想能够从俄罗斯那儿获得什么好处,光是中国政府倡议多年的「振兴东北」都没弄成功,如今何德何能开发俄罗斯远东地区?撇开经济特区不谈,中国倒是可以依托远东地区几个港口例如海参威、东方港和罗斯托夫等,开拓北方航路。
白令海中间的代奥梅徳群岛是个象征性岛屿,在俄属大代奥梅徳岛和美属小代奥梅徳岛之间有一条国际换日线,沿着国际换日线南下,一直可以达到南太平洋的吉里巴斯,巧妙地把太平洋划分为两大部分,国际换日线以东是美属太平洋,以西是中属太平洋。
「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美中两国」,这句话是习近平曾经在2014年11月12日接待美国总统欧巴马、及在2017年11月10日接待川普总统时说过的话。
同一句话对不同的美国总统各说了一次,难道是玩笑话一句?当然不是。这是中国向美国的政治宣示。一旦中国在白令海获得岛屿基地,不论是向俄罗斯租借或是种岛,从北方沿着国际换日线向南太平洋形成一条航线,就能够切开「宽广的太平洋」。
其中的象征性岛屿是俄属大代奥梅徳岛,作为美中势力范围划分的北方起点,中俄联合舰队各自从母港出发后驶向大代奥梅徳岛,向东可到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威慑美国,向南则远航南太平洋,落实了国际换日线的政治功能。
2015年中俄舰队演习,演习结束后中国舰队没有回国,而是北上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美国国务院并未强烈反应。未来,美国将会后悔当时的轻忽而付出代价。
岛链封锁必然以失败告终
当美军正陷入岛链封锁的困局之际,中国舰队已经跑到阿拉斯加了。在南太平洋,法军侦察机发现一个以052D驱逐舰为主的编队,表示中国舰队在太平洋几乎无所不在,稍微有地缘战略眼光的人应该要能看出中国在太平洋的布局。
虽然中国政府宣称不会划分势力范围,但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是一种建立在技术与形势基础之上的博弈,这个博弈就是制海权的争夺。
如前所述,制海权是相对的,它和陆权的领土与主权完全不同。当中国舰队出现在美国第二与第三岛链大后方时,渐渐的淡化与模糊了第一岛链封锁,使得制海权更加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用谋略来展现,看起来,中国人比美国人更适应谋略。
随着中国不断崛起,航母编队越来越庞大,可以预期中国航母发展不会仅止于此,因为还有一带一路经济利益需要航母保护。美中竞争的大戏才刚刚开始。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