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拜登对中战略陷入胆小鬼赛局(谭传毅)

美中阿拉斯加会谈之前的一连串制裁贸易战争技术封锁、并混合军事威慑),没有在会谈之前对中国发生作用,可是拜登没看到形势反转的信号,等到他踢到了铁板之后,才知道过去美国制裁(惩罚)的失败,接下来会不会有下回合谈判,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拜登高估美国本身能力,导致美中会谈破局。(图/中新社)

拜登上台后,即开始审视美国对中政策,定下了「长期战略竞争」的基调,强调对中战略竞争须有边界、受管控,避免引发灾难,但是以「应对中国挑战」作为美国调整对外政策的启动器,中国成为美国与之合作(例如气候变迁)、竞争(例如技术与价值观竞争)与对抗(例如军事威慑)的「理想敌人」。

拜登高估了美国

在确立了「应对中国挑战」的基调之后,美国开始全球性的军事收缩,转把重点摆在印太地区,凸显出台湾问题的关键性。

基本上,美国已经认定台湾问题是当前美中关系最危险的冲突源,其次是南海。美国防部长奥斯丁三度要求与解放军高层谈判、而始终未得到中方的回复,因为美国并不打算彻底的解决与中国的竞争与对抗关系,其所谓的沟通是个谈判手法,只着重技术层面的军事行为管控,而非战略层面的协调。

可以看得出来,拜登对于中国明显的存在错误认知,他一厢情愿认为采取过去与苏联谈判成功的经验,也就是以惩罚和奖赏作为谈判手法,可以逼迫中国取得共识,无论是在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或在维持霸权问题上。但是对于中国而言,台湾以及南海问题属于内政的范畴,是无法谈判和妥协的。

现在看起来,美中阿拉斯加会谈之前的一连串制裁(贸易战争、技术封锁、并混合了军事威慑),没有在会谈之前对中国发生作用,可是拜登没看到形势反转的信号,等到他踢到了铁板之后,才知道过去美国制裁(惩罚)的失败,接下来会不会有下回合谈判,完全掌握在中国手里。拜登高估美国本身能力,导致美中会谈破局。

拜登主观信仰的误差

由于美中基本结构是稳定的,这种稳定结构让拜登在与习近平互动时,认为他的中国对手会理解其所传达的资讯,例如气候变迁、重启经贸和关税谈判,而且这些资讯完全与军事威慑无关!

拜登倾向于认定习近平将会和他一样关心美国经济和气候变迁,所以中国与美国必然有了共同分担的忧虑,最后两国将可以得到一致的结论。但与此同时,美国又不断的炒作台湾和南海问题,在乌东地区炒作俄罗斯威胁,一方面希望稳住传统欧洲盟国,避免与中俄同时交恶,另方面又防止中俄关系「同盟化」。

拜登主观地认为中国将会谅解他的做法,因为这个世界还需要美国的治理;就算美国多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国价值和技术终将战胜威权体制。事实上,拜登三曲(合作、竞争、对抗)只是加深了美中的反向动员与敌对,与避免新冷战的初衷相悖离,两国领导人的误解反而越来越深,特别是在领土主权问题上。美国一头撞向中国的大铁板,能不喊疼吗?

越是操作,美中两国反向而行越来越远;美中距离越远,拜登就越发要采取行动,最后在「我这么想、你怎么没这么做」的主观误解情境中,不自觉地分成两个对立集团,虽然距离美苏冷战还很远。

拜登错误的历史经验

拜登作为美国政坛常青树,政治经验当然很丰富。拜登年代就是美国强大的过程。二战后的70多年,美国没有失去什么,也许丢掉了低端制造业和基础建设,但是得到的反而更多:军力增长、货币发行、高端技术。

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战后的70多年就已经很长,无需太多;再久,就要去爱尔兰寻根了。这就是作为爱尔兰后裔拜登的历史经验:建立在军力、金融与技术的美国统治。

不幸的是,我们从历史中往往只会得到先存信仰的支援,而这个先存经验变成「唯一」的知识来源。美国伟大和反中抗中已经是美国两大党的共识,无论对与错,拜登都必须延续川普的政策。

在这个普遍共识的环境中,美国伟大与反中抗中也变成了「唯一」的经验,这个经验居然形成了稳定结构、也带动了一连串关系:美国人「讨厌」中国,而拜登代表美国人,所以拜登也必须「讨厌」中国。当这种简单的「讨厌」情绪不能变成理性决策,拜登不免犯了霸权的历史病,高估了美国霸权、低估了中国实力。这是个不幸的历史经验。

换句话说,如果拜登能从历史中得到较广泛的经验,而不是特殊喜好的经验,他将可以判断下一次事件。但是拜登基于「唯一」的肤浅经验,概略化与中国的关系。于是,他仍维持过去美国强大与反中抗中的先存信仰,直到美国撞到铁板为止,尽管拜登曾有4次访问中国的历史经验。没有与时俱进的修正先存信仰,这就是为何拜登无法预期中国的原因。

拜登低估了中国

如果在进入21世纪之初,美国就对中国展开各种制裁,相信中国崛起还得再拖延半个世纪以上。是不是制裁得太晚了?

西方国家瞧不起中国的先存信仰,使得他们宁可把头埋进沙子里面,也不愿意相信中国政府提出的数据。然而,中国政府给出的数据都是真的,举凡军事、经济、金融、技术、环境等等,包括了新冠肺炎数据,中国确确实实的崛起了,而且最大程度的不依赖美国。

在此(中国崛起)之前,美国往往可以贯彻自己的对外政策,至少在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中,中国是最弱、阻力也最小的一个。当中国「不介入他国内政」而被动配合美国政策的时候,美国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认为美国政策合乎「输入与产出」原则。

可是现在中国的行为并非美国所预期,就倾向于认为中国内部有矛盾、或是习近平领导出了问题,类似的看法太多了。这些夸大的扩张解释,将会遮掩了中国真正的企图

中国的企图又是什么呢?不过是「八股」连篇的「维护和平平等互惠、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虽然八股,可却是真的。过去中国没有工具没有手段,对外政策经常只是八股官话,现在则有了对外的能力,而且具备和美国一样的力量,甚至于更多。当中国开始认真执行八股神话,必然和美国产生竞合

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将在可控的范围内不断采取行动,目的要和中国产生接触,有了接触才能进行谈判,有了谈判才能够框住中国。在此之前,他不会停止在台海和在南海对中国的撩拨。

拜登和其他西方人一样,到了这个时候还不相信中国提出的「八股」政策,低估中国对于台海与南海的态度与决心,两块铁板不免要对撞

对撞的逻辑

由于拜登一系列对中国的错误认知,我们不相信在短期之内,拜登会重新审视中国的呼吁与需求,而将继续以先存信仰和中国互动,这将加大美中对撞的概率。

例如拜登不会减少空军对中国的抵近侦察、不会降低海军自由航行的次数、更不会放弃炒作台湾与南海议题,甚至于不排除人为操作某些可控的意外冲突。美中双方在没有沟通以降低误解的情境之下,就像两个相对而行的汽车撞在一起,完全悖离当初的预期。

这是具因果关系的碰撞,先有错误认知的「因」,让原本分离的两个事情碰撞在一起的「果」。如果再早个20年,中国可能按照美国剧本演出,不会产生碰撞;如今时空都变了,本来是一场意外碰撞,现在变成「胆小鬼赛局」(Chicken Game)。

无独有偶,美中双方同时发展轻量化小型化武器,大大地减轻美中对撞的力道,可能就是双方推搡(Pushing Effect)而已;这个推搡必然重新确立两国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国际秩序。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