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谭传毅》论衡山指挥所平战任务的指挥功能

美军方设置军事热线,在台湾一方据传设于国防衡山指挥所。图为蔡英文总统在衡山指挥所听取任务简报,并实地巡视作业情形。(图/军闻社

台湾最新版的《国防总检讨》已经出炉,本文仅就「联合战力规划」中的「建军目标」(远端打击、制空作战、制海作战、国土防卫、资电网路作战、联合指管情监侦)提出看法。

在和平时期,国军指挥体系是:总统→国防部长参谋总长)→军种司令→部队。在战争时期(解放军武统战争)则是:总统→联合作战指挥中心(衡山指挥所)→部队。除了战争或救灾,衡山指挥所几乎无用武之地;必须平战结合,才能发挥指挥的最大功效。

职能结构的联合战力

《国防总检讨》显示出国军联合战力是一个「职能型结构」,就是按功能军队的高层到基层组织各种不同战力,把相同职能的管理业务及其人员组合在一起,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和职务,形成数个独立作战的军种体制。

这是以工作方法和技能作为部门的划分,将各专业技能的军事活动紧密的结合到个别组织内部,可以更有效的开发和使用这些功能,提高工作的效率。由于每个功能部门和人员(例如海军司令部)只负责某自己的职能,惟有军事最高领导(参谋总长与国防部长)才能综观全域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首先,如果碰到某种战情需要整合不同军种兵力,例如共机常态性出没台湾西南空域假设需要组织空军战机以及海军舰队特遣部队前往西南海空域,但却无法找到一个直接对特遣部队负责的指挥官与指挥中心。

从国军组织结构图来看,假设参谋总长接受国防部长指派组建一个特遣部队,参谋总长把工作分派到空军司令部和海军司令部,组建过程中需要一个协调官做军种兵力的协调性工作。问题是谁对专案负责?是参谋总长吗?没有人能说清楚。没人说清楚,就表示根本就不会组建特遣部队,空中的问题交由空军负责,海上的问题交给海军,各搞各的。所以我们看到金门防卫作战与马祖防卫作战无涉,本岛防卫作战也不关外岛防卫作战的事。

其次,职能型结构不是以目标为导向。各职能部门(例如远程打击、制海、制空、国土防卫、资电网路作战、联合指管情监侦)倾向于选择有利于本部门专业的决策,而不太考虑正在进行的跨军种任务。事实上,国军跨军种任务缺乏横向联系与指挥,各搞各的。

最后,职能型结构的沟通协调问题很大。例如工厂生产线就有客户概念,下一个工作站是上一个工作站的客户,上一个工作站必须把良品交给下一个工作站,若出现不良品,这个工作站必须负责解决。但是职能型结构却没有客户的概念,所有的沟通协调都必须先经过自己的管理层例如海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充当协调中心,把问题经由垂直指挥链分配到各舰队,因此对问题的反应迟钝。

有没有一种可以因应不同情境与任务、而组建跨军兵种的特遣部队指挥体系?以下我们以矩阵式指挥结构举例美军以及解放军的指挥体系,说明这种结构可能是较佳的指挥体系,值得国军参考。

矩阵式指挥结构

矩阵式指挥结构是在一个军事结构的功能形态之下,为了某个特定任务成立与原组织配合的特遣部队,可将平行单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解放各单位指挥官权力的限制,形成行列交叉模式,就是矩阵式指挥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具有双重指挥系统,一个是静态的行政管理体系,一个则是动态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

美军行政管理体系与作战指挥体系是分隶的,行政管理体系包括:总统→国防部→军种司令部→部队(陆军师、海军舰队、空军联队)等。指挥系统则包括:总统→联参会→各战区司令部→部队(例如某个特遣部队),形成管理与指挥两个体系。战区司令部可因任务需要纳编不同军兵种的兵力,形成一支特遣部队,综合来看就是个标准的矩阵式结构。

解放军的行政与指挥体系也是分隶的,管理体系为:中央军委→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部队。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则是:中央军委→五大战区→部队的结构,也是个矩阵式结构,(五大)战区可因任务需要纳编本军区或其它军区兵力。陆战队归所属(三大)舰队管辖,至于航母,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其直属中央军委或交由海军指挥,但这并不妨碍解放军用兵

我们把行政编组的陆海空军司令部视为X轴,形成一个平行而庞大的管理体系,这些行政组织负责各部队所需之训练、后勤、装备、例行性人事调动或部队调动等工作。我们把战区编组视为Y轴,也就是在执行某些特定任务所编组的特遣部队,例如美军印太司令部需要到南海进行自由航行任务,若其隶属的兵力数量不足,可以纳编其它司令部的兵力遂行任务,例如美空军B-52数度参与了印太司令部南海巡航任务。

重点就是在某个战区司令部之下编成特遣部队,而战区司令部(Y轴)有权纳编平行单位(X轴)的兵力,组成若干特遣作战部队。

如果任务需要纳编更多兵力,可以跨战区纳编兵力,形成一个联合作战指挥部,就像工厂专案经理有权针对某个客户或产品,纳编厂内设计、工程、业务、品管或制造部门的人力资源,组成一个专案小组。矩阵式指挥结构最大的作用,就是它解放并活络了指挥官的用兵思维。

灵活用兵

衡山指挥所是国军最高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可惜平时用途不多,除了救灾。按理讲,国军应该透过衡山指挥所组建并指挥特遣部队,例如共军战机经常出现在西南海空域,表示该区一定有问题,难道国军不想知道解放军在忙什么?

此时有必要编组一支跨军种的空中、水面与水下的特遣部队到西南海空域巡视,若空军行有余力,还可协同海军到东南沙视察,若不行,是不是委请美军加油机帮忙?这样不但达到巡视目的,而且还可组建一支「同盟国部队」呢。

即使是救灾,衡山指挥所也应该发挥功能。假设中部发生灾情,国防部长或参谋总长就应该进驻衡山指挥所指挥救灾。除了中部军团兵力就近救灾之外,还应该调动北部与南部军团相关兵力,接受中部军团的节制与指挥协同救灾,无论是徵调民航机或高铁,顺便演练部队轻装机动能力。此外,空军运输机可配合机载官兵机动救灾,海军也可配合装载大型救灾机具。

因应最近缺水,空军是否考虑改造1架加水运输机、海军改造1艘加水船,表达军队对于缺水的关心与支持。

凡此种种,只有在矩阵式指挥结构之下才可能完成。总的来讲,兵力运用不能呆板而必须灵活,部队要习于机动,机动才能达到联合作战的目标,否则就只能被动的坐在阵地等候敌人战火。

结论

从矩阵式指挥结构的观点来看,作为国军最高联合作战指挥中心的衡山指挥所必须结合平时与战时的功能,因为国军只有衡山指挥所才可能因应越来越复杂的战场环境、组建并指挥跨军种的特遣部队。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