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台湾地方选举中「抗中保台牌」还有效?(柳金财)

民进党政治菁英在地方选举选情不佳时,往往诉诸「亡国感」及「抗中保台」、「制宪正名」路线 ,操弄选民情绪。(资料照/姚志平摄)

最近台湾地方选举随选战白热化,「两岸因素」、「大陆因素」等系列「抗中保台」策略一再推陈出新。民进党籍台北市长候选人陈时中宣称,对台湾人民来说「抗共保台是DNA」;副总统赖清德将台中市长候选人蔡其昌,比喻成「台湾泽伦斯基」,对抗威权独裁俄罗斯,蔡其昌被大陆当局纳入「台独清单名册」;行政院长苏贞昌力挺新竹市长沈慧虹,高喊「选出来的市长不能向中国大陆招手」,隐喻对手采行「亲中」路线;台北市长柯文哲被议员要求签署「拒绝投降承诺书」,引发双方激烈争论。

这些诉诸于「抗中保台」意识型态,甚至批评竞争对手具「亲中卖台」行为,倡议激进台湾国族主义以动员独派基本盘,对内标签化两岸交流积极参与者,恐致台湾社会分化与断裂。基本上,两岸议题在县市长选举不会发酵成「主要议题」。从既往选举经验显示,「抗中保台」路线非台湾主流民意,超过八成以上民众主张和平对话及「维持现状」而非「改变现状」。

从中华民国111年国庆庆祝开始,民进党的选举策略已逐步擡上「抗中保台」策略。蔡英文总统发表国庆演说,内容提到「中华民国」3次,「中华民国台湾」3次,提到最多的还是「台湾」总共51次。今年国庆主题「守土卫国,你我同行」,宣称是「台湾国庆日」,重申「四个坚持」,其中以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坚持「台湾人民有权决定自己未来前途」,蔡英文借由挑战大陆对台政策底线及红线的两岸论述,已开始在这场地方选举场域中实践「抗中保台」路线,型塑「亡国感」及政治危机意识的集体总动员,以达到选票极大化目标。

民进党政治菁英在地方选举选情不佳时,往往诉诸「亡国感」及「抗中保台」、「制宪正名」路线 ,这反而使得原本仅是涉及地方选举及治理的一场选战,却迅速跃升为国家认同及民族认同选择。民进党在2018年地方选举大力操作「大陆介选」却仅赢得六席次县市长,而台北市长选举策略更是诉诸台湾建国、正名制宪、公开否定「九二共识」,却惨遭滑铁炉,连守住基本盘皆无法。但2020年总统选举再度倡议「抗中保台」路线,则因香港爆发反送中运动,产生对「一国两制」质疑;复因美国不断控诉大陆介入台湾选举 ,也发挥集体动员选民以提高选举参与效果之作用。

事实上,操作「抗中保台」、「两岸牌」及「大陆介入因素」,在地方选举效应远远不如中央层次选举,高层选举涉及国家认同及国家选择、国族主义认同;地方选举则是攸关民生、经济、交通、观光等地方治理议题。然对一个已同时掌握立法权及行政权、完全执政六年的执政党来说,却仍需要凭借仇恨动员诉诸「抗中保台」路线来操作地方选战,这不仅显示其政绩伐善可陈、缺乏治理绩效,只能在地方选战中继续兜售「芒果干」及进行危机总动员,将「大陆因素」视为「超级助选员」,强化民众对大陆的反感及敌意。

同时,这种以挑衅性为主的两岸论述及行为,也悖离蔡英文总统自身所倡议「新四不原则」。蔡曾宣称依据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处理两岸事务,揭示「承诺不变、善意不变、不会在压力下屈服、不会走回对抗的老路」,但却公开宣称不接受「九二共识」,提出「抗中保台」路线;界定「对岸邻国论」、「两岸互不隶属论」,此被大陆当局视为挑衅性政策主张,意图改变两岸现状。民进党在地方选战中不断诉诸「抗中保台」路线,恐为寻求选票极大化,却以牺牲两岸和平稳定关系为代价,实得不偿失。

2022年底台湾县市长选举,民进党选情可谓是雪上加霜,是否还能保有六个县市长席次,不无疑问。府院党高层启动辅选列车,在宣传造势及路线倡议上,并未以2018年台北市长候选人姚文智所提出激进台独路线为借镜,又打「抗中保台牌」,导致极低得票率。例如行政院长苏贞昌为陈时中站台时,推崇乌克兰首都市长克里契科领导市民抗俄,提醒台北市选民思考「需要一位怎样的首都市长?」,此言下之意似有影射国民党籍候选人蒋万安及无党籍副市长黄珊珊,具有外省族群认同、缺乏台湾主体性意识,难以捍卫民众权益,也影射蒋万安和黄珊珊之「亲中路线」可能「害台」或「卖台」。

值得关注是,副总统赖清德曾大赞参选台中市长的立法院副院长蔡其昌,形容其为「台中的泽伦斯基」,守护台中人民,蔡其昌因接待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而被中共界定为第二波台独制裁清单名册。但苏贞昌、赖清德将台北和台中市长选举类比为战争中被攻击的乌克兰,台北市长抗中犹如基辅市长抗俄,隐喻台中市长如同乌克兰总统领导抗中如抗俄,如此比喻并非十分恰当,但其政治动机在于藉「抗中保台牌」催唤选票。

11月3日赖清德副总统至帛琉共和国访问时,特别针对所谓「务实的台独工作者」解释「台独」的现代意义提出针对「特别是现在,台独及台湾独立,其实是指台湾不属于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台湾的共识。」这里将中国等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违背目前中华民国宪法及《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对两岸定位主张,宪法增修条文前沿明列「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界定「台湾地区」及「大陆地区」同属「中国」或「中华民国」;另关系条例也明订「一国两区」之定位。台湾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及不接受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这才是目前真正「台湾共识」。

副总统赖清德固然拥有政治权力,但不能扭曲许多既有国策及学术上约定成俗概念内涵,例如担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却高调宣称「务实台独工作者」,难道在概念也偷龙转凤将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等同务实台独?「九二共识」等于「一国两制」吗?政治领导强行利用政治权力及职务名位,强势要取得两岸路线主导权及话语权,而却将原本不同政治概念内涵混淆成为相同概念,这反而刺激大陆政府对台政策的躁动及盲目攻击,反而难以究责于大陆政府对台政策实施军事威慑、外交压制及经济制裁。

当「务实台独」等于认同「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当反对「一国两制」等于反对「九二共识」,当反对「台湾是中国一部份」等于反对「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民进党政府正在压缩台湾与大陆模糊空间,原本上述三个概念语词具有清晰区别,现却张冠李戴模糊化其差异性,这等于压缩台湾的两岸政策转圜空间,且让两岸关系更缺乏弹性及缓冲地带,导致双方关系更趋于僵化、硬化及紧张化、冲突化。换言之,赖副总统的两岸论述若持此方向发展,这不是增加台湾战略空间,反而使台湾陷入战略绝境。

美国众议院议长裴洛西访台后,即刻激起大陆进行围台、类锁台军演,穿越海峡中线及进入领海领空,台湾安全陷入兵凶战危险境。普遍的台湾民众支持,前副总统吕秀莲主张「两岸和平论」,这显示民众对于民进党政府的两岸及外交政策取向表示高度疑虑,质疑「抗中保台」路线及「联美日抗中」失衡国际战略,不仅无法达到「保台」效果;反让台陷入「被战争」风险中。蔡英文执政以来,此次裴洛西名为挺台之旅,反使台湾陷入「引战」而非「避战」困境。

检视2018年民进党在地方选举中大打「大陆牌」、「两岸牌」,选举结果却惨败,尤其是台北市长选举民进党候选人姚文智,一再诉求反中路线、正常国家运动,然却一再失利,连民进党基本盘皆未能守住。此恰印证台湾民众在地方选举中,较为关心草根性地方治理议题,而非高度敏感的统独及国家认同争论。无庸置疑是,从台湾历届选举结果显示,「两岸因素」确实会影响选情,但对地方选举影响较为有限。

(作者为佛光大学公共事务学系副教授,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