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之黄金密档

编者按1949年运台黄金维系中华民国生存的关键命脉抗战胜利后,国库仅有3万两的黄金,后来,上百万两的黄金,从何而来?原可振兴战后中国经济的黄金,却演变成失去民心利剑。在民国百年时刻,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长天传播即将推出「百年迁徙」系列──蒋介石《黄金密档》纪录片,作为百年历史的见证。本片3月27日将在诚品信义店举办全球首映会,4月2至4日晚间9时在TVBS新闻台首映。

蒋介石当时应该还没意识到,已成为废纸货币,是老百姓对他的一种不信任投票

2009年11月拍摄《黄金密档》的首站南京总统府,那天南京下着入冬以来的第一场初雪,站在总统府大门前,我抬头仰望入口大门上方,那个曾经飘扬着中华民国国旗旗竿,如今孤独地竖立在那儿,仿佛为流逝的民国过往,做了最无言的陈述。我们这群台湾中华民国国民来到这里,是寻找那段蒋介石曾经风光的民国岁月,还是追悼已经褪色的民国史,在刺骨风雪中, 我有种说不出的悲怆。

黄金风波

走进总统府长廊,抗战胜利后从陪都回到南京总统府的蒋介石,是多么的英姿风发,他的民族统一大业才正要开始,广大的百姓才要脱离苦难,厌战的人们要面对的却是一场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内战。尽管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都高举着正义的旗帜,此时,两党在老百姓心中形象,也是成为战争的关键,那是跟黄金有关的一场风波,被称为第二次「黄金风潮」。这场黄金风潮加深了人们对国民政府贪腐的形象,民心开始悖离那个领导抗战胜利的国民政府。

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陪都的国民政府金库的黄金,只剩下不到3万两,此时的蒋介石的大舅子,也是行政院长宋子文,开始着手战后两件财政大事。一是,接收战后的所有黄金,充实国库。二是,抑制贬值剧烈的国家货币──法币

抗战时期,美国在中国参战期间借用中国机场和指挥所等所积欠的军费,在战争结束后,必须一次结清还给国民政府,这项军费高达4亿美元。后来,宋子文将这些军费的2.5亿美元,兑换成黄金共645万两,分批运回中国。另外,国民政府还接收了汪精卫政权所没收的黄金,共49.5万两。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说:「有了这一大批黄金作为后盾,宋子文有信心,将法币贬值的情况控制下来,他祭出『法币』换『黄金』的新政策。但宋子文万万没想到,这项政策成为有钱人大量囤积黄金,这是他始料未及的。」

1946年3月,宋子文令央行将黄金按市价上海市场配售,让人们可以用法币买黄金,不到一年,共抛售353万两黄金,国库60%黄金,一下子化为乌有。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郑会欣表示:「这项政策法币不但没贬值,还造成富人囤积更多黄金,而且市面流通的法币还比以往更多,因为国民政府还继续大量发行法币。战后,中国经济尚未复苏时刻,老百姓都还很穷,可以提供中国建设黄金,却流入富人的口袋,让人们对国民政府彻底失望。」后来,宋子文因黄金风潮事件下台,蒋介石在日记中,表达了他对这位大舅子的不满,但国民政府腐败的形象,已经在老百姓心中蔓延。

住在上海的邵立,他的父亲邵式军是汪精卫政府的税务署长,他说,汪精卫政府时期,他的家几乎是彻夜未眠,每天晚上都有人到家里鸦片,当时上海大户人家抽鸦片是一种高尚的社交行为。很神奇的是,老人家从小闻鸦片,却没有染上毒瘾。国民政府接收上海时,他的父亲为了逃避军事法庭的审判,躲到解放区成为共产党员,并用金钱资助共产党,借此躲过一劫。尽管后来走上所谓「政治正确」的道路,而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有功,但邵立因为历史问题,在文化大革命时,还是遭到一番批斗

货币废纸

这位曾经富家子弟的邵立,在父亲离开上海后,家里只剩下女人当家,负责接收的国府军统特务经常到他们家盘查。他说:「像我姨妈首饰四百多件,我外婆怕烦,女儿放在那里的一包首饰,不要烦了,通通拿去,军统特务的目标不是这么一大包首饰,看到人呆掉了,我也在旁边,他不讲了,一包包好就走掉了。」当时上海接收时,像邵立家一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抗战时期不知诱惑为何物的国府官员,从重庆陪都前往各接收地区,相对富裕的资源,对这些官员造成考验,但很明显地,国民政府部分官员在这场「黄金的试炼中」被淘汰了。但蒋介石当时应该还没意识到,已成为废纸的货币,是老百姓对他的一种不信任投票,他要发动新的货币改革,并试图将当时宋子文发出去给民间的黄金,再度收回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