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兄弟」坚持莺歌百年永顺豆皮店 限量隐藏美食网友狂敲碗!

文化总会拍摄《匠人魂》系列,首次以食物主题挖掘职人纪录新北市莺歌百年的「永顺豆皮店」。(影/中华文化总会)

记者林育绫/综合报导

文化总会拍摄《匠人魂》系列影片,首次以食物为主题挖掘职人,纪录新北市莺歌百年的「永顺豆皮店」。「匠人兄弟」苏水木苏鸿义是第二代传人,如今仍以古法制作豆皮,在手工豆皮业没落、同业纷纷转行的时代,这种坚持相当罕见,他们熬过低谷,豆皮越来越大张、周边产品也越来越多样,还包成鸡卷,成为每次开卖就被饕客抢光的限量美食

▲现年71岁的苏水木是永顺豆皮店第二代长子,总是在午夜月光下起灶做豆皮。(图/文化总会提供)

文总今(19)日推出《匠人魂》第28支影片「挑一张有温度的豆皮」,现年71岁的苏水木是永顺豆皮店第二代长子,与小10岁的三弟苏鸿义共同接手家业至今。他总是在午夜月光下起灶做豆皮,这是苏家从上一代传承下来的日常。

苏水木分享,早期父母为了生计,在农忙之余挑起豆皮,从来自台北县(现称新北市)二重埔的老师傅在尖山里学习豆皮工法,做为贴补家用副业,将苏家6口养成人。他忆起当时父亲每天做豆皮、送货、种田养猪不间断地劳动,母亲边哺乳边守着四口大灶身影,从此窥见上一代身教的「坚持」精神。

▲「匠人兄弟」苏水木、苏鸿义传承百年家业,如今仍坚持以古法制作豆皮,相当罕见。(图/文化总会提供)

苏师傅说,他与三弟苏鸿义自幼睡在沥豆皮的粓模仔(kam-bôo-á,俗称的竹筛)里,偶尔为长辈替手而师得几招,小学毕业就正式学习工法,以实在的物料与工法做起口碑,从副业逐渐成为家业,鼎盛时期,14岁的他肩负1千张豆皮,代替父亲搭火车中坜送货;而弟弟则曾开车到迪化街,交付5、6千张豆皮的订单。

兄弟俩回忆那个「做豆皮比修车好赚」的时代,苏家豆皮一度遍及台北、芦洲基隆桃园等地,即使家中聘雇多位师傅,或向邻里收购批售,依然供不应求。然而时代的变化急剧,当中国大陆廉价豆皮倾销入台,保鲜期短的新鲜手工豆皮缺乏市场竞争力,同业纷纷转行,豆皮村盛况不再。

▲▼莺歌百年的「永顺豆皮店」,苏水木与苏鸿义师傅,如今仍坚持以手工古法制作豆皮。(图/文化总会提供)

苏师傅说,在传统工法无以为继之前,为了感念老一辈的胼手胝足,即使四口灶仅剩两口仍滚着豆浆,永顺豆皮工厂的灶火始终未曾熄灭。后来,因应消费者需求,他们的豆皮越做越大张,周边产品也越来越多样。

例如自家的手工豆皮包裹成鸡卷,成了饕客趋之若鹜的限量美食,常常一开卖就完售,手工的美味,也让不少识货网友常常敲碗下订。苏家兄弟相互扶持,熬过了手工豆皮产业的低谷!

▲永顺豆皮自制鸡卷,成为许多饕客喜爱的隐藏美食。(图/Facebook/永顺豆皮) 苏师傅表示,「一般机器做的豆皮很薄,我们这种比较Q,比较有口感。」他也说明,苏家豆皮除了选用品质精良的加拿大非基黄豆,制作过程中的细节都不可马虎。事前浸泡到饱胀的黄豆,碾磨得绵密,在烧开的鼎中熬煮成豆浆,释放卵磷脂,再反复打浆打出劲道,最后以布巾过滤渣滓,拧尽每一滴无杂质的浆汁

历时2小时前置作业,稍有差池便可能导致豆浆焦苦或影响口感,甚至造成豆皮无法成形。苏师傅强调,为了供应兼具高营养价值、浓郁豆香与软Q口感的豆皮,每天清晨5点就要上工,与豆为伍12小时,苏家兄弟坚持古法制作而不以为苦。

▲▼苏家兄弟坚持古法制作而不以为苦,灶火始终未曾熄灭。(图/文化总会提供)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