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饥饿?啃指甲原因有这些 「咬甲癖」还可能是遗传

▲你有咬指甲习惯吗?(示意图记者李佳蓉摄)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咬指甲是很多人小时候都做过的,有些人甚至在成年后仍然有这习惯。分析认为,咬甲癖可能是心理因素、后天环境家庭因素,也可能是模仿他人,或父母遗传专家指出,咬甲癖除了有碍观瞻,严重的话会影响社交,妨碍绘画书写行为,甚至是影响健康,导致指甲永久性缩短,口腔胃肠道也可能出问题

搜狐健康》刊登日前刊登一篇文章,题为《总是啃指甲,这是习惯还是病?》,来源是医学网站丁香园》旗下的科普资讯平台「丁香医生」。文章一开始头便指出,人们对咬甲癖行为目前并没有清楚的认识,确切的病因也存在争议

文章说,咬甲癖原因可能包括心理因素、后天环境、家庭因素,有的可能跟模仿其他人的假指甲行为有关,也有的咬指甲可能是父母遗传。

研究发现,有咬甲癖的父母,后代也更容易有咬指甲的行为,即便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就都不咬指甲了。另外,咬指甲的孩子可能有紧张不安、压力大、焦虑和情绪低落等。

文章表示,咬指甲可能是一种缓解焦虑和压力的方式,当试图制止咬指甲行为时,孩子反而会更沮丧。

也有研究认为,参与社交活动时通常不会有咬指甲行为,无聊和遇到挫折才是咬指甲的原因。

文章指出,咬甲癖被认为是一种强迫性的、自己无意识的行为;在成人研究者怀疑抽烟和嚼口香糖可能是咬指甲的替代方式。有理论则说,咬甲癖是婴幼儿时期手指行为的一种延续。另外,饥饿与低自尊也是可能的原因。

也许有些人觉得咬手指、啃指甲的坏习惯,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不算是疾病。不过,文章强调,有些人因为咬指甲搞得指头伤痕累累,这时候咬甲癖没有那么简单了。

文章说,咬甲癖的主要危害除了有碍观瞻,严重的话会还可能影响到社交,因为咬指甲在社会上被认为是不良习惯,如果有这样的行为就容易受到同龄人的歧视、讥笑,而这加重焦虑、压力,让咬指甲行为更严重。

另外,咬指甲也会妨碍绘画、书写等行为。

除了精神层面,咬甲癖这种轻度「自虐」的行为,严重的话会使指甲末端与甲床分离,导致指甲永久性缩短。持续啃指甲,除了指甲周围经常出血,还容易导致细菌感染,口腔内的疱疹病毒可透过唾液感染手指。

文章指出,如果牙齿咬合不齐,或者出现裂纹,咬指甲还可能损害牙齿和牙槽结构,导致颞下颌关节异常。同时,咬指甲还可能引起牙龈炎或牙龈脓肿,以及蛲虫寄生虫的感染。

如果要改善孩子的咬指甲行为,文章提出6点建议,包括「努力消除孩子可能存在的紧张、焦虑心理」、「指甲上涂抹橄榄油软化指甲,使孩子失去兴趣」、「修剪指甲边缘」、「戴手套」、「多参加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让孩子的手忙于做其他事情而无暇去咬」。成人的话,也是透过社交、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去改善,或者嚼口香糖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