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不饿却拼命吃? 你吃的可能是孤独与焦虑...

▲明明不饿却一直想吃?(示意图达志影像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工作压力大,熬夜加班的日子食量变得很大,或者有时觉得不饿,但总想东西。吃多后悔自责,但依然控制不住自己。专家表示,其实在这种情形下,吃并非用来解决饥饿感,而是降低焦虑、缓解孤独。

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在《生命时报撰文指出,有研究显示,咀嚼有助于舒缓焦虑情绪试验发现,咀嚼口香糖可引起α脑波数量增多、波幅增大,而α脑波是精神处于平静状态时的标志,情绪紧张、焦虑则α脑波减弱。

宋崇升说,压力情境下的吃,实际上是透过口腔的咀嚼降低焦虑,缓解压力。另外,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摄取,还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这是一种让人产生愉悦感化学物质。所以,失恋的人会吃很多东西,就是无意识透过这种方式抵御失恋带来的负面情绪。

▲压力大的时候,食量也会增加。(示意图/《ETNEWS新闻云》资料照)

宋崇升表示,还有研究表明,越孤独的人越易饿,越想吃东西。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吃在人类进化中是一项高度参与的群体性社会活动。饥饿促进进食行为,进食行为强化社会联系。时至今日,人们大多时候依旧是和他人一起吃饭。所以,当人们觉得孤独,就会本能地去寻求食物,潜在的心理含义则是想透过食物寻求社会联系。

不过,宋崇升提醒,透过进食减压或排遣孤独的方式是非理性的、不积极的,建议可以细嚼慢咽,不排斥吃东西,但速度要放慢。

宋崇升解释,在下视丘处有一个会产生饱腹感的结构,叫饱食中枢,这个部位至少需要10分钟的信号反馈,才能产生饱不饱的感觉。而细嚼慢咽,可以拉长进食时间。这样,一定时间后,饱食中枢就会产生「吃饱了」的错觉,进食行为就会因此停止。

如果忍不住想吃,宋崇升呼吁,用含糖量低的水果代替高热量零食。另外,可以做好时间管理,分解繁杂任务,尽量减轻工作压力,还有多和亲友沟通,及时排遣情绪,缓解孤独感。

▼嘴馋的时候建议以蔬果代替零食。(示意图/CFP)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NEWS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全部转载!

★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NEWS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影音推荐】鬼压床有解!竟是「睡眠瘫痪症」作怪...8类族群容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