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走路会刺痛、无力要注意 恐是身体亮红灯前兆

足部问题引起疼痛发炎身体结构歪斜因而造成退化性膝关节炎腰背痛等。

譬如常见足弓塌陷的人因缺乏支撑力,造成足内侧肌肉紧绷疲惫疼痛,甚至影响腰背及肩膀。一旦脚不能动、行动受阻,长期不动血液循环变差,水肿、肥胖,焦虑、三高等慢性病问题接踵而至。

又譬如足部动脉阻塞造成血液循环不良的周边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也是中风或心血管疾病的警告,美国《预防(Prevention)》杂志指出。

「足部问题愈早发现,治疗效果愈好,」行健骨科诊所院长朱家宏坦言,脚的神经肌肉回馈频繁,轻度的足弓塌陷、韧带松弛造成足底筋膜炎,可透过锻练足部来缓解;但如果脚踝受伤严重或是关节变形,目前的手术治疗也仅能部分复原。

甚且,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差,像跟腱部分只有薄薄一层肌肉,缺乏保护,很容易受伤发炎退化,失去弹性

《足无力,现代人最大问题》

为什么脚会失去原有力量?专家归结以下4大原因老化、过重、生活习惯(如姿势不良、久坐)以及穿软鞋

老化是不可避免的足部退化原因。足部会随年龄而改变,年纪渐长,不但脚的尺寸变长变宽,韧带肌肉组织也会松弛无力,就像开久的车,慢慢出现零件磨损状况。

》老化

譬如足跟下软组织变薄(脚踩地会刺痛)、足底筋膜弹性差、足弓塌陷无力变成扁平足,韧带失去弹性,「承担变化的能力少了,」曾任英国牛津大学骨科工程中心研究员、台湾大学医学工程学研究所教授吕东武解释,如果没有好好保养,约莫50岁左右就可明显感觉足部力量开始下降,韧带松弛,约束力不够,底盘不稳,不但足部容易受伤且易造成全身歪斜,如果没有好好照顾以及训练它,退化更快。

他也提到,除了年长,怀孕期间是另一个足部弱化的时期。因应怀孕、生产的需要,荷尔蒙的变化使全身韧带组织变松弛,足部韧带等软组织受力加大,此时很容易发生足弓塌陷。

对策

1.做足部训练可延缓退化。

2.每年至少测量一次尺寸及足弓情形:鞋子太小、太紧就要换新;足弓塌陷则可以适当足垫提供支撑。

》过重

体重计的数字不只攸关健康,也加速足部退化。肥胖是造成足部问题的主因,足部长期承载过度重量,易造成组织结构弹性疲乏,就像松弛无弹力橡皮筋,脚底的张力及压力降低,足弓塌陷引起后天型扁平足,让关节炎更加恶化。

而且在跑步走路时,过重会让足弓及后跟承受很大压力,尤其女性先天足部构造小,负担更重,因此40~65岁、体重超标的女性很常出现后天型扁平足。

对策:

1.减重或维持标准体重。

2.强化脚趾:强健脚趾能减轻过重造成的足部压力。脚趾连结许多肌腱,经常刺激、活动,功能才不会退化、迟钝,扮演好「第二心脏」的角色,把新鲜血液输送回心脏,朱家宏说

日本传承300年的《养生训》作者贝原益轩也很推崇脚趾运动,尤其天天穿鞋的人更要多加练习。如果坐久觉得脚麻站不起来,不妨动动脚趾,做一做脚趾弯曲及伸展动作来改善,通常可以优雅地站起来。脚趾运动也能解决抽筋问题。

对策:

1.穿鞋垫分散脚部压力:尽量选择鞋跟有吸震力的鞋,如果觉得穿起来脚跟会痛,请不要穿它。

2.伸展脚跟:爬山是个好方法,因为上坡路段可以伸展脚跟,朱家宏说。

●肥胖│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以身体质量指数(BMI)衡量肥胖程度,计算公式是【体重(公斤)÷身高(公尺)2】。建议成人BMI应维持在18.5~24之间,若BMI≥24属于体重过重或肥胖。

》生活习惯─姿势不良

「人体就像会动的101大楼足踝是基石,不只要承担大楼重量,也要面对来自地面的变化,」吕东武形容,因此足部要有足够的弹性及韧性,而且走路时40%的时间要靠单脚支撑全身,且多数时间身体并不在脚正上方,如同撑竿跳、也像歪斜的旗杆,脚踝要用3、4倍体重的力量才能维持身体平衡,如果姿势不正、身体歪斜,加倍的力量全压在10平方公分、如鸡蛋大小的踝关节上。

譬如跷二郎腿、躺着看电视、长期偏同边工作造成身体歪斜不对称,脚踝及足弓为了要保持轴心向前,甚至变形以适应歪斜,结果韧带肌肉松弛退化、稳定度变差,不但容易受伤,还会造成足弓塌陷、拇趾外翻。

而且,身体为了平衡足底不稳定状态,往往会把重心转移,造成膝盖弯曲、头部往前的驼背姿势,压力分散到腰背部,甚至直接冲击到颈椎,影响自律神经。

对策:

1.改掉坏姿势:不要跷脚或站坐歪斜,利用物理治疗复健或中医手法矫正,让身体回正。

2.运动:运动可强化足踝及足弓。足踝及足弓决定定身体状态,足踝有力可让力量分配平均;足弓弹性好,「长骨刺机会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林森院区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邱荣鹏说。平时可以多做做足弓弯曲的动作如踩脚踏车、跑步等,强化足弓力量。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