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就咬手指?听课爱转笔? 告诉你6种小动作代表什么
闲暇的时候,很多人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例如咬手指、转笔、摸头发等。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周莹先前在《生命时报》的撰文指出,这些小动作多少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有6种常见小动作就是典型表现。
啃手指许多人都有这样貌似幼稚的习惯,这类人常常有「口唇期固着」的性格,比较自恋,总要求别人伸出援手,一旦感到紧张、心烦意乱,例如参加考试或被上司批评时,这种动作就会出现。
注:口唇期又称为「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至1岁),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时期,婴儿专注于嘴里的事物,例如吸取母乳来得到口唇的快感,或拿到东西就咬。如果婴儿的口腔活动受到限制,在日后各方面的发展,将产生「固着现象」(fixation),长大后可能「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性格上常偏向悲观、依赖、退缩、猜忌,甚至仇视别人等。
折书角和教练要求运动员练习快速摆臂一样,手指不停地活动不但能帮助我们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还能使大脑的抽象逻辑思维中枢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转笔心理学界有观点认为,听课时转笔说明学生的脑子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加工着课堂上的知识。
撕纸条或涂鸦患有小儿多动症的小朋友上课时受制于学校的规矩,没法四处活动,烦躁之余常常撕书、涂书,他们希望以此得到关注、释放压力。成人出现同样的小动作,也是受制约、心理焦虑的表现,例如忍受不了冗长的会议。有这类习惯动作的人更偏感性,情感很细腻。
摸头发或玩辫子多为女性的行为,它就像救命稻草一样给女性安全感、踏实感,这类女性相对内向,同时又是追求独立、自我的一类人,是个天生的矛盾体。
用头发扎自己的脸庞这可以带来搔痒或微微疼痛的感觉,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属于刺猬型的性格,只要别人没有太过火的举动,他通常都能忍,但一旦越过他的底线,他爆发程度也很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