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谁来维护「伴手礼」品质
作者/李武忠(博)国内农产品品质佳但是销售通路始终是一大难题,为了帮助农产品销售,无论中央或地方政府均热衷于推出五花八门的地方特产「伴手礼」,也确实让销售业绩有所成长。然而就在列入屏东十大伴手礼的「豆油伯」被踢爆拿低价金兰酱油混调出售以及先前云林蜂蜜造假事件后,对于这些等同于用政府公权力帮忙背书伴手礼的日常监督管理再度受到社会大众的质疑。
厂商缺乏诚信如豆油伯厂商辩称生产不足下不得不以较高成本请人代工,每每在产品发生问题后将原因归咎于自己不知情也是受害者,或是将责任推给员工疏忽,缺乏企业应有的承担,因为不知反省所以错误会一再发生,最终影响到的却是台湾相关产品的整体形象;而原本应该站在民众这边的政府部门不知道是否怕被究责,在事发后老是帮厂商说话,未即时、公开、透明的作为反引发消费大众更大的不满,也让民众对政府保证失去信心,更不利农特产品的行销。
官方认证的伴手礼(非只「豆油伯」)理应经过严格筛选有一定的选拔流程,邀请学有专精的专家、公正社会人士、市府官员等共同来担任评审,比赛产品造假不易,问题在于政府对于取得伴手礼认证产品后续的追踪查核是否落实(包括:原料、添加物、制程、卫生安全、品管等)并主动公布查核结果,才是确保伴手礼品质的关键所在,而不是被动等产品出问题后,才采取暂时将其撤出十大伴手礼待改善至符合规范后再研议恢复的消极作法,美其名是为了保护农民、厂商,反而会伤害到消费者对官方所推荐伴手礼的信心,适得其反。
国内公平交易法规定名人代言的产品广告如果有不实,名人和广告主负有连带损害赔偿责任;试问对于政府认证的伴手礼若出问题,政府主管官员是否也应该负起连带责任呢?
而消费者在挑选伴手礼时,也应该意识到标榜「纯手工」、遵循「古法酿制」…这种费时费工的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大量供应通路市场需求(有机产品亦然),可以此做为选购时的判断参考,也不要落入贵就是好的迷失,小心瘦了荷包又伤了身!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思想可以无限大--欢迎加入「88论坛」粉丝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