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陆出版品 将周恩来捧上天
呼吁拥有当年黄埔出版刊物(例如《黄埔月刊》、《黄埔潮》、《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的机构,早日将这些一手材料整理出版,以深化黄埔军校史的研究,让更多具创见、富新意,而且重要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断涌现,这才是两岸纪念黄埔军校创立八十周年最有意义一件事。
大陆出版品一再诋毁戴季陶、邵元冲无能,丑化国民党领导干部腐化,正所以凸显周恩来的英明干练。请看周恩来主持政治部的卓越政绩:
(一)建立起政治部的日常工作秩序和工作制度。设立指导、编纂、秘书三股。……明确各股的任务,规定工作细则。制订对学生、官长、士兵的各种调查表。出版《士兵之友》,每日油印发给学生和士兵。
(二)加强对军校学生的政治教育。突出地进行两方面的教育:一是为什么要革命?是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和贪官污吏。二是军民关系,要救国卫民,严守纪律。每周组织一、二次对学生的政治讲演。举行政治讨论和政治问答。统计学生成绩,扩大图书室,增购书报。创立体育会,备办各种体育用具。
(三)指导新成立的校军教导团的政治工作。……规定了士兵的政治训练计划,在对学生继续进行政治教育的同时,担负起对教导团士兵进行政治训练的任务。
(四)指导建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其目的在广泛地联合除黄埔军校以外在粤的各军事学校中已毕业和未毕业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以蒋先云为负责人,出版机关刊物《中国军人》,到1925年4月间,会员已发展到二千多人。
有如「天之骄子」
经过这样一番整顿,黄埔军校政治部的工作很快纳入正轨,出现了新的气象。当时担任政治部指导股主任的王逸常回忆说:「从此以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周恩来同志每日除了用少量时间浏览我们为他准备的报纸剪辑、工作日记、批阅来往函件外,大量的时间都花在找人谈话和抓工作落实上。他思考事务周密,处理问题敏捷,原则性和灵活性掌握适度,他经办的事没有不水到渠成的」。
周恩来在黄埔,有如「天之骄子」,几乎所有中共黄埔校友的回忆以及相关著作,都把他像明星般捧上天。请看周恩来首次露面在军校大花厅演讲的盛况:
那天,学生们为目睹新主任的风采,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周恩来英俊的外貌和优雅的姿态,使学生们如痴如狂。而抑扬顿挫的音调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更不时被掌声所打断……。
结论是,周主任的课最能感动人。这是师生们的一致评价。「国内外斗争形势的分析」就是一门百听不厌的大课,因为他对国内外形势了如指掌,每次讲演都有新意。而且,他的讲演博而能约,条理清楚,易于纪录和背诵。学生们固然喜欢听,带队的长官也经常肃立一旁,静听到底。有人还写了一首《清平乐》来形容他讲课的情景:
风而止步,雀儿悄悄顾。
一副和蔼笑容,亲如浩荡春风。
自周恩来执掌政治部之后,黄埔岛上的政治气氛便日趋浓厚,各种政治讲演频繁举行。周恩来除了邀请不少著名人物给学生进行各种题目的演讲外,自己也经常亲自上台。「他演讲的风格是以精密、分析见长,广征博引,以理服人,很能吸引学生。后来黄埔左右派斗争最激烈之时,有些中派人士十分焦急苦闷,他们甚至希望周恩来多上台几次。因为只有他演讲时,即使最狂热的右派份子也洗耳恭听。将周恩来演讲比喻成菩萨说法、口吐莲花是不恰当的,但的确有使虎豹歛爪、鸟兽无声之功效」。
相对于前面对戴季陶、邵元冲两人的描绘,真是爱憎分明,极尽美化与丑化之对比。论周恩来在黄埔的表现,简直完美得无以复加,令人叹为观止。相形之下,戴季陶、邵元冲则几乎是一无是处的天壤之别了。
五、结语
诚如上述,有关黄埔军校史实之失实,或夸张,或被扭曲之处,以及论述国民党领导人物之失真,或抹黑,或丑化之处,均不胜枚举。笔者在此,无意责备某位作者或某个单位,因为这无异是大势所趋的时代悲剧,亦是某种「成王败寇」历史法则的推演。笔者更无意对所有呈现出来的问题作全盘检讨或辨正,而只愿借此提出三点浅见,以就教于海内外专家学者。
第一,吾人论史,应尽量设身处地,以当时情境为主要考虑因素,而不宜以事后的主观价值判断做论断,更不宜以后见之明的回忆来臧否人物或颠覆历史。以攻击蒋介石「反革命」为例,试问在俄国顾问联手操作下,中共当时筹划倒蒋运动,企图分裂国民党,借国民党的壳去孵共产党的「小鸡」,最终则要消灭国民党,以蒋介石的立场,他能袖手旁观或束手就缚吗?
第二,国共军事对垒或从事思想斗争,已超过半世纪,如今虽不能完全「相逢一笑泯恩仇」,但至少应跳脱各自党派立场,放下意识形态的包袱,不要只想美化自己,丑化对方,更不必强分你我,而应以黄埔军校为整体,强调它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强调黄埔将士在北伐和抗战期间的重大贡献。
第三,历史要往前看,更要从大处着眼。处身二十一世纪的史学家,更要有此胸襟和气度。历史要推陈出新,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的做出新的解释,不要炒冷饭,更不必拘泥于过去。但要做出新的解释,除了个人超脱的史观外,新史料的发掘配合,更不可或缺。在此顺便呼吁,拥有当年黄埔出版刊物(例如《黄埔月刊》、《黄埔潮》、《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的机构,早日将这些一手材料整理出版,以深化黄埔军校史的研究,让更多具创见、富新意,而且重要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断涌现,这才是两岸纪念黄埔军校创立八十周年最有意义一件事。
(原载《近代中国》第160期,2005年3月)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