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人》台籍老兵与他的后代 两岸沉浮记

台籍老兵游亚庆大陆奋斗40年的最后一张纸:离休干部证明。(作者提供)

台湾,为数不少的外省老兵或是「老芋仔」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还有同一时代的悲欢离别群体,他们却被这个时代渐渐遗忘。他们曾经扛起时代的巨轮,在战争的史诗和「死尸」间九死一生,大多数的他们在战火中沦为炮灰幸存者在两岸隔离的40年间骨肉分离,血泪半生依然不向生命低头,继续繁衍生息。

台籍老兵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是指1947年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从台湾征去当兵的台湾人。他们大多被派往中国大陆作战,国民党退出中国大陆进入台湾后,大量台湾籍国军部队滞留在中国大陆。直到1987年底蒋经国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开始有人推动让这些台籍老兵返台落叶归根。直到1989年,台湾政府才发出第一张「返台定居」的入境证给滞留大陆的台籍老兵。据大陆「台湾老兵返乡协进会」调查,在大陆的台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属应有4000多人),留在大陆生活的老兵大概100来人,但多数年事已高或已经离世了。

我的外公游亚庆先生(台湾桃园市龙潭区人),便是这返台定居900人的其中之一,他从年少离开台湾,到下一次他的兄弟姐妹来大陆看他之时(1989年),已经整整过了40个寒暑,当时已是花甲之年的外公在挤满人群的客厅哭得像个泪人,也许40年的思念和委屈他想在这短暂一刻和他的兄弟姐妹一股脑儿宣泄。

外公在大陆被共军俘虏以后,军队经过改编,融入共产党的军队,其后靠着个人的才华一路服务于公务体系,退休前是福建省漳浦盐场的食堂财务,退休后享受县一级的老干部待遇。他在大陆与外婆结缡生育了四男二女,凭着微薄的薪水培养了外婆的几个弟妹教育和自己的一大家子,在外婆家族中扮演家长的角色,同时也是当地农民社会干部家庭的标杆。值得一提的是外公在大陆的整风运动与文化大革命中并没有被修理过,这大概与他个性谨小慎微和行事作风与人无争有关,我认为他低调不出风头的智慧让他在连续整风中立于安全,是一道良好的自我风险把控防线。

1990年外公便在台湾老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召唤中,带着外婆还有两个未婚的子女回到他的生身之地,现台湾桃园市龙潭区铜锣圈,开始清苦而奋斗的人生晚年。外公的祖辈曾经是龙潭地区的地主,拥有广大的茶园,但是外公兄弟五人,在台湾的部份各自分家立业土地已经各自平分掉了,他的兄弟协商给他买了一栋小楼,同时兄弟合力给他八十万台币生活费。外公在家财万贯的兄弟之间,我想尴尬是有的,但是毕竟他是生命厚度比较强悍的人,我认为他表现出来的气度还是不卑不亢的。有一件事他和我说过,回到台湾红白喜丧礼尚往来,他都是与兄弟们同等标准对待,绝不小气

90年代在大陆的工薪阶级和台湾在薪水方面具有巨大的落差,我的母亲一位专业药师在当地卫生所任职,月薪不足人民币百元。而我的外婆在台湾的餐厅洗碗,薪水也有一万八千台币(约当人民币4000元),当时在我们所在的大陆县城一座透天的四合院也就是人民币三万元。由于两岸之间的人均财富巨大落差,外公的另外四个子女都在大陆,虽然工作收入都是中上水准,外公外婆在台湾继续工作,回大陆的时候也给大陆子女带来一些额外补贴,所以外公回来大陆看我们的时候都变成村里大事。记得有一年,他们回来,还在乡下戏台播放了几个晚上的电影反馈乡亲

离开台湾四十年后台籍老兵游亚庆夫妇带着28口人台后的定居生活。(作者提供)

1994年,我的另外两个舅舅去台湾探亲三个月,回来我认为以我童年的眼光,两个舅舅都变成暴发户了,整个社会声望也猛升不少。当时我的母亲已经从卫生所辞职下海,开了一间妇产科诊所,算是个名闻遐迩的产婆,以当时的环境,我妈妈绝对算得上高所得者。但是两个舅舅归来以后,我们整个小家庭便掀起台湾定居浪潮。隔了一年,我们全家便搬迁到台湾了,接下来的三年期间,4个家庭28个人陆陆续续都回到了台湾,开启定居的生活。

20年风雨晴阴,外公在台湾这块土地上走完他的晚年。我的父母辈们放弃大陆中产阶级的体面生活,加入台湾的劳工大军中一员,他们经历过台湾经济危机的裁员风暴,也体验过台湾地下金融的倒会风波。终究他们靠着勤奋的双手和智识,培养和孕育下一代的新台湾之子。在筚路蓝缕的开创中,他们人人都成了「有产阶级」,准备进入退休生活。

此一时彼一时,大陆的整个GDP从台湾的2倍多到今天的20多倍,他们或许觉得有失有得。从经济学的视野,凭他们在大陆的教育背景和社会网络,整整错失大陆经济起飞的黄金20年,是有点可惜的。他们的下一代,也在台湾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有进入台湾一流学府受教育,有成为工程师、教师、商人,也有西进大陆发展。历史的诗歌总是悲欢离合,两岸的分合情系万千家庭欢歌离愁,有些历史值得书写,台籍老兵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仅以此文献给那一代匍匐前进的幸存者-台籍老兵。(游智彬/台籍老兵第三代)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