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肠炎」15年暴增26倍 竟跟环境「太干净」有关系!

▲「慢肠炎」15年暴增26倍,竟跟环境「太干净」有关系!(图/记者严云岑摄,下同)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慢肠炎」是因肠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所造成的免疫症状,近15年来慢肠炎患者上升了26倍,若未接受正确治疗,肠道将持续发炎并蔓延侵犯肠道黏膜,造成脓疡或肠道纤维化,最后甚至会出现肠穿孔、癌病变等症状。台大医院内科教授翁昭旼表示,成长于社经地位较高家庭孩童,较容易出现症状,可能是因为他们从小的暴露的环境「太干净」,导致免疫不够成熟,才容易发病。

翁昭旼提到,发炎性肠道疾病好发于10~40岁的青壮年族群,主要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与「克隆氏症」两类,共同症状包括腹痛、腹泻、血便、体重减轻、发烧等,初期易与肠道感染或肠躁症混淆,基本上都会拖上一段时间才能确诊。

翁昭旼曾收治过一名年轻男性,在国外留学时发病,耽搁了好几年才确诊,因每天要拉10几次肚子加上长年血便,导致严重贫血,收治住院血色素只剩下4g/dL(正常值为15.3±3 g/dL),所幸经过治疗后症状已获得妥善控制,不仅每天拉肚子频率降为正常的2次,连外表也看不出他生过病。

台湾肠道发炎学会引进国外实施多年的「方便卡」,盼更多商家公家单位友善提供厕所,解决病患急迫的如厕需求。

有着丰富临床经验高雄市立大同医院副院长吴登强则提到,慢肠炎的治疗为「会好袂断根台语)」,目前主要治疗方式可分抗发炎药物类固醇免疫调节药物、生物制剂等四大类,若早期发现,只需靠抗发炎药物及类固醇控制,若发现时已为中重度,则需靠生物制剂抑制病情恶化。

现行生物制剂主要分第一代全身性生物制剂与第二代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吴登强说,慢肠炎的发作就好比「自己人打自己人」,第一代药物的作用是把双方手脚都绑起来,让彼此无法互殴,但若遇外在病毒入侵,可能就会因无力抵抗造成肺炎败血症风险,严重可能死亡。

第二代生物制剂则是让肠道的免疫系统暂时休兵,减缓发炎反应,但其他部位的免疫系统仍能正常运作,降低副作用的发生。吴登强说,该药物仍在申请健保给付中,若顺利的话,今年内就可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