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专家:阿拉斯加会谈未改变美中竞争性依存关系本质

美国智库对华事务专家瑞恩认为,美中阿拉斯加会谈气氛没有改变美国国务卿林肯对华政策核心双方仍是一种「竞争性相互依存关系」。(图/合成图

尽管3月中旬美中阿拉斯加会谈的气氛显得箭拔弩张,但是美国智库与对华事务专家何瑞恩(Ryan Hass)仍认为,这样的气氛没有改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对华政策核心,即「在应该的时候竞争,在可以的时候合作,在必要的时候对抗」,双方仍是一种「竞争性相互依存关系」,但他的看法在外交政策圈也受到不少挑战

美国之音》指出,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资深研究员、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台湾蒙古事务主任何瑞恩认为,中国的行为或许会更加突出两国之间的竞争和敌对,但是并没有彻底改变两国间「竞争性相互依存」的本质。这一理念框架来源于他3月出版的新书《更强:在「竞争性相互依存」的时代调整美国的对华政策》,不过在外交政策领域也有专家并不完全认可他的观点

报导指出,何瑞恩分析对美中关系出发点,就是「美国始终处于更强的地位」。他在书中做出对比,列举中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增长背后的脆弱性,包括人口红利下降、债务水准上升、地缘政治冲突上升等等。相较之下,美国世界第一的经济地位依然难以撼动、拥有全球35%创新专利、最强大而广泛的联盟、领导多数国际组织等等。

何瑞恩认为,美国政界近年来过于关注和夸大中国的优势,而忽略了中国的劣势,陷入了美国前国防部长施莱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所说的「巨人恐惧症」,这往往会造成偏颇和扭曲的观点,从而导致糟糕的政策。

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教授亚伦(Aaron Friedberg)则指出,相比夸大中国威胁,他更加担心人们小瞧或者忽视中国的野心。中国各个方面发展都十分迅速,它企图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取代美国或改变某些地区,美国不能安于现状,不能因为一直是第一,就想当然地以为永远都是第一。

何瑞恩在书中指出,美中两国都想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军事冲突,为此美国应该让中国认清界限哪些地方中国可以争取更多的权力而不损害到美国的核心利益,哪些地方不能。

他说,「中国想成为富裕、强大和受人尊敬的国家;他们希望自己核心利益得到承认,他们希望在国际体系中得到接受和尊重。」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北京则成功举办奥运会,中国政界人士和知识份子产生「中国应该崛起」的想法。当时在北京担任外交官员的何瑞恩回忆说:「一些熟人告诉我,中国不会再把美中关系当作师生关系,总的来说,我得到的印象是中国不再隐藏自己的野心,中国的时刻已经到来。」

何瑞恩为此提出「竞争性相互依存」的理论框架,即「竞争性」依然是关键,但「依存性」也不可避免。美国和中国的规模、目标以及不同的政府体制,必然会存在紧张关系,但这种关系将是竞争性的,不是敌对性的。在共同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上,除非找到协调各自努力的方法,否则将无法取得进展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范亚伦认为保持竞争与合作间的平衡会非常艰难,因为美中关系合作的基础和前景正在迅速消失,尤其是在阿拉斯加会谈之后。「合作很难,因为中共政权咄咄逼人,不仅是针对美国,也广泛针对自由民主世界。」

何瑞恩强烈反对重走「冷战」路线,以及拿「大国竞争」为外交政策的核心。他认为「正义对抗邪恶」的二元论不仅会带来资源分散,和与盟友产生龃龉的风险,还会加剧与北京之间的紧张关系,强行推行西方模式亦不可取。他说,「在美国替中国人民决定其政治制度变化的能力上,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谦逊,这并不意味着当中国的行为破坏或威胁我们的利益或价值观时,我们会停止大声疾呼。但是,我们不能决定中国的命运,正如他们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