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善用药 人称「蔡麻黄」

名医别名趣味多,图为2018年5月,湖北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活动。(新华社

过去的医生除了姓名之外,有的还有「号」,「号」之外还有「别号」。名字多是父母取的,「号」和「别号」则一般是医生自己取的,至于「外号」,则是病家或后世医家取的。取义各有不同,大致上以赞誉成分居多。

有以医生的籍贯(或其长期工作地方)取号的,如医圣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故被人尊为「张长沙」。明代王肯堂又称「王金坛」,李时珍又称 「濒湖」,金坛、濒湖也是地名。人以地名,是非大学问家、大名医莫属的。

有夸医生技术好的,如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里的尚老医生,人称「老神仙」;清代四川犍为县名医张本元精于针灸,人称「神针」;乾隆福建长乐也有一位「方半仙」;广元市有位苏子秦老医生,人称「苏半夜」,是说找他看病的人半夜就得去排队;明代医家陶节庵精于伤寒,患者一剂药就好,因此而有「陶一帖」的美誉

有以精于脉诊而著称的,像宋代有位医生叫「严三时」(「三时」是指医生诊脉的寸、关、尺3个部位)。以医生善用的药物来取「号」的就更多了,金代就有一位善用大黄的「穆大黄」,近代江西吉安有位名医也叫「肖大黄」。张景岳外号「张熟地」; 清代江苏娄县名医方秋崖,人称「方石膏」,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亦有「孔石膏」的外号;以善用附子著称的祝味菊先生,人称「祝附子」;云南吴佩衡也有「吴附子」之名。还有常把干姜、附子、肉桂热药一起用的,成都陆铸之人称「陆火神」;成都有一位「蔡麻黄」,成都习俗畏麻黄如虎,看来这位医生是敢用、善用麻黄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