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罹「溃疡结肠炎」日拉30次血便 吃过量止痛药恐诱发
▲男罹「溃疡性结肠炎」,每天要跑30趟厕所拉血便!(图/达志示意图)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一名54岁欧先生八年前有血便以为是痔疮,自行买药3个月未见改善,担心是大肠癌至居家附近医院做检查,发现竟是溃疡性结肠炎!严重时长达一年每天要跑20~30趟厕所,长期使用类固醇更导致糖尿病病情加剧。中山附医肝胆胃肠科医师林敬斌说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炎性肠道疾病、因免疫失调而造成,好发在20-40岁的年轻族群。林敬斌指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是腹泻、血便,患者总是急着上厕所,但却只有一点黏液、粪便或血,很容易误以为是痔疮。检查发现欧先生有长达105公分的大肠都处于严重发炎的状态,不适合再以传统药物治疗,先自费使用生物制剂,获得控制后才停药。溃疡性结膜炎属于免疫失调的疾病,发生原因可能跟病人本身遗传基因有关,林敬斌提到,这类型的病人本身基因是有缺陷的,若环境因素等诱发因子就容易发病,最严重的就是过度使用抗生素跟止痛药引发肠道生态环境改变,另外饮食西化,过度高油脂、低纤维都是危险因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罹患大肠癌的机率比起一般人高出5倍。林敬斌提到,过去十年来,台湾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人数就增加了81%,门诊中曾有病患健检发现是溃疡性结肠炎,没有规律服药,五年后发现罹患大肠癌。若没积极治疗,最后严重到无法控制或并发症需要以外科手术治疗,更需要全肠切除后永久性造口。欧先生今年夏天再度发作,所幸九月起健保核准「生物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健保核准接受一个月一针的生物制剂治疗后症状大幅改善。但林敬斌也提醒,罹患过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建议一年要做一次大肠镜追踪,在饮食方面要尽量选择低渣饮食等好消化的食物。★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