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需要《苹果新闻网》吗?免费与收费的心理差距

台湾苹果日报》总社。(图/翻摄Wiki/Solomon203 CC3.0)

康文炳资深编辑媒体人、作家尝试为台湾编辑知识的本土化建构,做出一点努力。

先承认失误。《苹果新闻网》前期宣传作业一再强调「以日收费」,我误判了它们已预设了降低读者「断订」的心理机制,真的采取「以日计价」,让读者不自觉地忽略续订的「时间缺口」。

倒是《苹果新闻网》公布的两种订阅周期的价格(月费120元,年费1152元),与我原先设想的较接近。我想,依黎智英个性,会采取破坏性订价策略,在月费300元的市场行情中,订下月费99元(每日3元)的标准。现在看来,月费有些误差,年费1152元除以365天,则已接近每日3元(3.15元)。

当然,问题不在每日3元还是3.15元,月费99元还是120元;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免费」与「收费」的巨大鸿沟。360万登录会员,仅14万人成为10元注册会员;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数字的成长,在苹果公布收费标准之后就停滞了,未来14万人会有多少人转换成月费年费会员,看来短期内并不乐观。

往往,「免费」与「收费」的鸿沟,并不在于数额多寡,而在于心理门槛。14万人(这些人已表明多少有阅读苹果的需求)真的在意每日3.15元吗?答案是,也不是。

阵子香蕉盛产时,上班的路上有人卖香蕉,一根一根卖,每根5元,买的人不多;我想,如果是免费,铁定大家抢着拿。人们真的在意5元吗?我想也未必,问题是,当产品或服务是免费时,消费者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先拿了再说;但只要它不是免费的,消费者就会反思:「我真的需要吗?」

你真的需要《苹果新闻网》吗?没有读者普查,很难一概而论;但如果把《苹果新闻网》的报导分为「软性内容」与「硬性内容」,我想,很少有读者愿意为前者付费,毕竟这些只是可有可无的讯息。遗憾的是,目前看来,《苹果新闻网》还持续在冲「软性内容」的即时新闻数量;琐碎、无聊、造作,有时已到了令人厌烦的地步

无论《苹果日报》或早前的《壹周刊》,壹传媒的编辑手法,从来是把高雅与庸俗混为一锅,以求得雅俗共赏的综效。然而,这也是壹传媒的品牌形象始终无法提升的原因;而这种品牌的价值感与信任感,正是订阅制的核心。

美国知名的网路媒体BuzzFeed,同样采取这种双轨策略,在报导八卦内容的同时,还高薪礼聘了6位普立兹奖得主专责制作深度调查报导。结果,在众多主要媒体信任度调查中,竟排名倒数第二;最后,公司不得不选择将新闻网站切割独立。

其实,身边很多朋友是从维持台湾媒体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而考虑订阅《苹果新闻网》。虽然他们也同样不满《苹果新闻网》八卦、琐碎、媚俗,甚至民粹,但却认为,在政治环境日益极端化的台湾,无论如何需要一份政治上较勇敢、利益上较中立的《苹果日报》。

在台湾特殊的政治时空下,《苹果》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复合体,除了产品内容外,部分读者与《苹果新闻网》还有「情感认同」的关系。而「认同」,正是媒体赞助制的基础,这是英国的《卫报》、台湾《报导者》等媒体的经营路线。当然,《苹果》自己也很清楚这样的关系,近日借由香港的反中示威,大做订阅宣传,就是明证。

总体而言,加加减减,我对《苹果新闻网》推订阅制的前景并不感乐观;回想过去一个月自己的阅读情境,如果绝大多数的新闻,读者只浏览标题而没有点入阅读的欲望,恐怕就很难进一步付费了。

热门文章

►新闻有价?苹果日报收费10元须跨过多大的鸿沟

►苹果日报「锁苹」后舍弃流量 图的是什么?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康Sir的编辑七力」粉丝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