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剩不到10颗海胆!生长期才刚开始就「没有新生命」
▲澎湖广大海域,竟然累积看不到10颗海胆!(图/澎湖县共生藻协会-陈尽川提供)
澎湖马粪海胆照理说才刚进入生长繁殖期,但日前专家发现,除了人为的保护区还保留4、50颗,其余「一片死寂」,广大的澎湖海域竟然累积看不到10颗海胆!而且被发现的海胆,都已经接近生命末期,代表该物种的生殖繁衍功能崩溃,「几乎没有新生命」。粉丝团「我是澎湖人」协同保育专家,发起「不吃、不捕抓、不买卖」海胆活动,希望守护澎湖的海洋生态。
「澎湖县共生藻协会」理事长陈尽川,日前在脸书揭露澎湖马粪海胆面临浩劫的残酷事实。正常来说,海胆在4到9月是生殖腺发育期,5月在潮间带应会逐一出现;不过他连日进行海底监测与普查,发现原本有大量海胆与螺贝类的海域,如今一片死寂,几乎看不见海胆踪影。「除了人为保护处还保留4、50颗,广大的澎湖海域竟然累积看不到10颗海胆!」
而被发现到的海胆,都接近生命末期,看不到中生代、新生代,这意味着去年至今的「海胆生殖繁衍功能」已经崩溃,「没有新生命的形成」。如果今年再开放捕抓、买卖,海胆可能会在澎湖海域成为稀有物种,甚至灭绝。「海胆被滥捕到已经无法自己传宗接代,快在澎湖消失了!」
▲照理说应该是繁殖期,但海胆生殖繁衍功能已经崩溃,「几乎没有新生命的形成」。(图/澎湖县共生藻协会-陈尽川提供)
根据地方海洋保育团体调查发现,澎湖马粪海胆的滥捕情况其实年年发生,就算有规定必须超过8公分才能捕捞,却防不胜防,更抵挡不了人类的欲望,每次一开放不到3天,海胆就惨遭「大屠杀」。今年官方提早半个月开放采捕海胆,出现资源快速枯竭现象,留下少数体型大却抗病力弱的老海胆,对于族群自然复育力来说相当不利,渔民未来也会面临损失惨重。
为了抢救海洋生态,树党党主席冼义哲在脸书粉丝团「我是澎湖人」和「澎湖青年阵线」发起活动——我「不吃、不捕抓、不买卖」海胆!并表示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1.立即性禁捕,最少以两年为期。
2.将渔期的限制改成「采捕量」或「渔区」的限制,并划设保护区。
3.尽速完成卫生下水道的建置。
4.修法增加查缉人员编列数、加重非法盗采捕之罚金与刑罚,从源头控管才能有效遏止,唯有当罚金远高于非法采捕之利益时,才能杜绝违法诱因。
6.公民行动,请各位乡亲好澎友,如有看到任何关于海胆保育类海洋生物或任何买卖、食用或捕抓的资讯,不要再贴文或转贴分享。
此外,陈尽川理事长更上网招募潜水志工,抢收200颗海胆育苗。他们认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透过招募生态保育志工队,一起投入海胆种苗复育的工作。
*Facebook 活动:为了澎湖海洋生态,我「不吃、不捕抓、不买卖」海胆!
▲「我是澎湖人」发起活动:「不吃、不捕抓、不买卖」海胆。并招募潜水志工,投入海胆复育工作。(图/澎湖县共生藻协会-陈尽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