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辅具纳入医疗器材 恐「价格翻倍」辅助菜篮车也纳管?

身障团体抗议生活辅具纳入医疗器材。(图/记者洪巧蓝摄)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路上常见婆妈使用的辅助菜篮车也可能变成医疗器材且价格翻倍?立法院日前审查《医疗器材管理法》草案研拟把辅具列为医疗器材纳管当中包含高龄身障者会使用的助行器电动代步车轮椅等生活、行动辅具。民间团体今(31)日召开记者会指出,这两类辅具变成医疗器材势必垫高市场价格,也增加民众取得的困难,更可能影响长照,应该把相关条款进行修正

身心障碍联盟、伊甸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华圣母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老五老基金会、脊髓损伤社会福利基金会、老人福利推动联盟、脊髓损伤者联合会等团体31日联合召开记者会强烈反对将数千种生活辅具与行动辅具列入医材管理。

身心障碍联盟秘书长西华表示,如果是涉及医疗目的的医疗、复健辅具如电子耳、义肢等纳入医疗器材,的确有其道理,但关系到生活、行动的辅具纳入医材,反而会影响到高龄、身障者。

举例,路上随处可见阿公阿嬷使用雨伞拐杖协助步行,但「拐杖」属于医疗器材,可兼具雨伞功能的却不是;婆婆妈妈们上菜市场时常用的辅助购物推车,若附有「煞车功能」或临时休憩「坐垫」就是医疗器材,没有则就不是。

这些原本在生活中容易取得的辅具,可能因为纳入医疗器材后垫高市场价格,还必须限定有证的医疗器材商才可以生产贩售,让现行许多通路无法贩售。原本市场上百元能买到的雨伞拐,不仅在市场买不到,价格还会变成了千元之谱;若被列为2级医材,如电动轮椅,甚至必须进行临床试验才可以卖。

▲身心障碍联盟秘书长滕西华。(图/记者洪巧蓝摄)

滕西华指出,生活、行动辅具是促进、维持身心障碍者生活功能的重要辅助工具,目前在经济部订定有CNS与ISO的调和参照标准,也建置「健康照护产业产品之标准、检测与验证平台」进行管理,纳入医疗器材反而是越殂代袍,还突显食药署不了解现行辅具运作样态

而且此次修法前,不仅全台NGO辅具中心与障碍团体未获征询,甚至主管辅具的社会及家庭署都不知情,期间民间团体表达反对意见也未被重视,只见民进党立委们强势护航或妥协,而国民党立委不是没出席,就是没发言,对弱势民众漠不关心。

民间团体呼吁,卫福部应立即与民间身障与长照团体、辅具中心展开对话,修正医疗器材管理法脱离现实的条款,不要成为长照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