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有三民主义一定打胜仗──《悲欢离合四十年:北伐.抗战》(二)

1906年,孙中山西贡至新加坡设立中国同盟会分会,推展革命工作。(中时报系档案照片)

白崇禧等人回到广西后,在广西陆军第一师当中见习。第一师师长陆裕光为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之子,虽号称新军,实际上还是江湖绿林那一套,白和同学们都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所幸,或是陆荣廷感觉军队缺乏新式训练,或是出于将青年军官集中看管的意图,于隔年成立模范营,营长为日本士校毕业马晓军,下辖四个连,白崇禧被任命为第一连上尉连长,他的几位保定同学,夏威、黄绍竑为第二、第三连连长,黄旭初为营附,日后都是桂军的重要将领。之后随着模范营的壮大,白的阶级也逐渐升迁,由连长、营长升至统领。一九二一年,粤军奉孙中山命令攻入广西,陆荣廷失势下野,马晓军接受粤军派委所部改编为百色警备司令部。

隔年粤军撤离,广西进入群雄并起的「自治军」时代,陆荣廷旧部盗匪等各路人马都扯旗自立,名为「自治军」。百色警备司令部遭到自治军攻击,白崇禧逃出后退至贵州南龙,号召夏威等部会合,准备反攻。一夜,白氏巡哨时失足摔落山涧,跌断左腿髂骨,他坚持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终于击退敌军。但因为伤势恶化,只好脱离部队,到广州治疗。白到广州住院后,经X光透视,发现髂骨折断,因为历时过久,已长成假骨,无法再施行手术,从此他的左脚稍短,走路微跛,好在行动不受影响。

白崇禧在广州养伤期间,经常与黄绍竑联络,通报广东政局与军情。而在此同时,广西的局面也出现新的变化,原先各路人马混战的局面,逐渐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先是,陆荣廷接受北洋政府任命为广西全省善后督办,重入南宁;广西边防军第二路司令沈鸿英原来是陆荣廷亲信,之前先倒向广东,与革命政府合作倒陆,后来又投靠北洋军阀吴佩孚,在吴的支持下占领桂林、柳州、梧州三城。第三个势力则是拉起「广西自治军第二路司令」旗帜的李宗仁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临桂县西乡两江墟人,毕业于陆军速成学校。李作战骁勇,指挥有度,为人则气度宽宏,颇有领袖风范。此刻他控制了郁林陆川、北流、博白容县等七个县,这一地区的人口钱粮,恰好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李宗仁就以此为基础招兵买马,并于一九二二年七月,派员与继起指挥马晓军部的黄绍竑取得联络,双方开始合作。

黄派白崇禧与李宗仁联络,劝服李起兵讨陆。这是日后并称「李、白」的桂系两大领导人初次见面。「这是我和白崇禧初次详谈,」李宗仁日后回忆道:「他身穿整洁的西服谈吐彬彬有礼,头脑清楚,见解卓越。」

广州以沈鸿英背叛革命政府,准备出兵讨伐。黄绍竑取得李宗仁谅解,离开郁林,假意投靠沈鸿英,等待机会起兵倒沈。一九二三年七月,粤军向沈鸿英进攻,黄绍竑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组织「广西讨贼军」,自任总指挥,以白崇禧为参谋长,攻取梧州。这时李宗仁也将所部改名为「广西定桂军」,「讨贼」与「定桂」联手,约有万余兵力,李、黄、白三人分进合击,先打陆荣廷,袭取南宁,再回攻沈鸿英,随后又打退侵入广西的云南军队,终于统一广西全省。

白崇禧对黄绍竑分析广西将来的出路,认为广西有三种发展路线,一是依附北洋政府,二是参加湖南等省的「联省自治」,三是投向广州革命政府。北洋政府声威最隆,但只凭枪杆,没有好的组织、正确的思想,不能成功;联省自治理想很高,但实际上只是保境安民的地盘主义,与国家统一的方向相距太远。看来只有孙中山的革命阵营,眼下虽然力量最微,地盘无多,但是有主义,有政纲顺应时代潮流,具有正当性,才是广西该走的道路。

黄绍竑赞成白崇禧的看法,并委白氏和孙中山接触。白氏晋见时任大元帅的孙中山,陈述统一广西的抱负,孙中山对这些广西青年军官十分嘉许秘密委任黄绍竑为讨贼军总指挥,白崇禧为讨贼军参谋长。白氏在动身回广西前再次晋见孙中山辞行,孙氏以为白此来准备要钱要枪,表示:「现在我们是革命政府,弹药枪械饷粮一切都很困难,我们有的是三民主义,把三民主义带回去。」

「我是来辞行的,不是来要弹饷。」白慨然回答。

「有三民主义一定打胜仗。」临别时,孙诚挚地说道。

白崇禧秘密潜回梧州,和黄绍竑、李宗仁共同起兵,乘当时陆荣廷与沈鸿英在桂林相持不下、省会南宁防务空虚的机会,不战而取南宁,陆荣廷失去大本营,只好北逃湖南。李宗仁、黄绍竑两部于是正式合并,众人推李为「定桂讨贼军」总指挥,黄为副总指挥,白为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这是事前已讲定的安排,李更当众表示,如果白不做参谋长,他也不接任总指挥。(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