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国民党的分合》──蒋取汪而代之 北伐契机再现(一)
编者按:
由蒋永敬教授所着《多难兴邦: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及国共的分合兴衰1925-1936》一书,记述国民政府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十一年半的史实,中经北伐统一、中原大战、国共第一次内战,以胡、汪、蒋的分合为主脉,亦影响国民党的分合。特摘出中山舰事件、西安事变、汤山事件三篇章,与读者一同回顾这段民国史。
1926年,汪精卫时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广州卫戍司令,汪精卫主张暂缓北伐,蒋介石主张北伐,「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取汪而代,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于两年后全国完成统一。
1926年3月20日,广州发生中山舰事件,使蒋取汪而代,从此军政大权,握于蒋介石之手。
蒋介石的反应
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一直认为汪精卫要谋害他。事件后的第三天,蒋有一呈文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说明事件的梗概:
本(三)月十八日酉正,忽有海军局所辖中山舰,驶抵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向教育长邓演达声称:系奉校长(蒋)命令,调遣该舰,特来守候等语。其时本校长因公在省,得此报告,深以为异。因事前并无调遣该舰的命令,中间亦无传达之误,而该舰露械升火,亘一昼夜,停泊校前。及十九日晚,又深夜开回省城,无故升火达旦。中正防其有变乱之举,为党国计,不得不施行迅速之处置,一面令派海军副校长欧阳格暂行权理舰队事宜,并将代理局长李之龙扣留严讯;一面派出军队于广州附近,紧急戒严,以防不测。幸赖政府威声,尚称安堵。
中山舰是蒋介石来往广州省城、黄埔的座舰。报告的意思,是说负责调舰的李之龙,趁蒋登舰时,把他劫持送往海参崴。李之龙是中共党员,背后当然有人指使。指使人是何人?蒋在4月20日对退出第一军的党代表及共派军官的晚宴上表示:「这要等我死了以后,才可以完全发表,因为这种内容太离奇、太复杂了。」席间有位陈同志问李之龙被扣押的情形,蒋即进一步说明,有人设计用中山舰迫其离粤。当时虽未指明设计人的姓名,但汪精卫的名字呼之欲出。其时汪是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背后有俄顾问季山嘉的支持。蒋在说明最后的几句话,颇为露骨,说是「预定是日待我由省城回黄埔途中,想要劫我到中山舰上,强迫我去海参崴的话,我也不能完全相信;不过有这样一回事就是了。但是如果真有这样事情的话,我想李之龙本人,亦是不知道他究竟为什么。他不过是执行他人的命令而已。」
「他人」是谁?蒋在这年九月间对汪之亲信陈公博说:「汪先生要来谋害我,你(陈)不知道吗?汪先生是国民政府主席,是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对我不满意,免我职好了,杀我也好了,不应该用阴谋害我。」
兹就蒋在4月20日晚宴中的说明及其日记,对汪蒋两人之矛盾冲突及其原因,分别节略如下:
(一)抹黑斗臭,蒋曰:当三月二十日事情未出之前,就有一派人想诬陷我(蒋),并且想拆散本校(黄埔军校)。就造出一种空气,说校长(蒋)是不革命的;这不革命的话,分明就是说反革命的话一样的。拿不革命的话,来加我反革命的罪行。在事件前:3月3日,刘峙、邓演达告知,有人以油印品分送,作反蒋宣传。3月10日,近日反蒋传单不一,疑我、谤我、忌我、诬我、排我、害我者,渐次显明。
(二)挑拨离间,蒋曰:还有人(按指汪)在演讲之中,说是「土耳其革命完成之后,才杀共产党。难道中国革命没有成功,就要杀共产党吗?」这些话,统统引起一般军官恐怖与自卫心思。所以对于党代表全部的不安和怀疑了。
(三)釜底抽薪,蒋曰:现在广东统统有六军,广西有两军。广东是一、二、三、四、五、六各军,照次序排下去,广西自然是第七、八军了。但是第七军的名称,偏偏要搁起来,留在后面而不发表,暗示我的部下,先要他离叛了我,推倒了我,然后拿第二师(师长王懋功)和第二十师,编成第七军,即以第七军军长报酬我部下,反叛我的代价。2月26日,褫王懋功师长职,并扣留之。俄人季山嘉等为之震惊,以其利用王懋功图谋不轨。(按此乃蒋之先发制人也。)
(四)共党助阵,蒋曰:政治主任教官高语罕,每次演讲,有形无形之间,诋毁本校长不革命的言论。──先暗示一般同志,对我失了信仰,并且还有彰明较着,说我们团体里,有一个段祺瑞。要打倒北方段祺瑞,就先要打倒这里的段祺瑞。
(五)北伐受阻,蒋曰:我们办这学校(黄埔军校)是为什么?不是统一广东就算的,乃是要北伐,就是要统一中国。万不料我提出北伐问题,竟至根本推翻,弄得军事政治,差不多都立在被动地位,没有自动的余地。(蒋致汪函:自弟(蒋)由汕回省以来,即提议北伐,而吾兄当时极端赞成之,并准备北伐款项,以示决心,不料经顾问季山嘉反对此议,而兄即改变态度,因之北伐之议,无形打消。)
(六)调虎离山,蒋曰:季山嘉要弟(蒋)去北方练兵,意在使弟离粤,以失去军中之重心,减少国民党之力量,乃兄(汪)竟顺其意赞成之,惟恐不惶。及弟与季山嘉反脸,令(季)赴俄休养,而兄恐触其怒,反催弟速行。(3月14日,顷聆季新(汪字)言,有讽余离粤意。其受谗已深,无法自解?)(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