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劳趋势,回不去了。

澳洲打工度假在台湾十分流行,但要小心自身安全(图/取自澳洲旅游局)

夏玮

去年十月、十一月,《今周刊》分别以清大毕业生为钱去澳洲打工以及22K逼走台湾高材生为题,当时引起广泛讨论。相隔近一年后,另一财经杂志报导年轻人出走的现象。

果然,台劳趋势,回不去了。

还记得1998至2000年,当时大学毕业生起薪大约35K,较热门的学校与科系起薪40K还算少。2001年我担任人力银行发言人,筹组了第一个以人力银行资料库主体的研究单位,从资料库的变化我观察到中高龄失业问题严重,与几位立委合作在立法院召开记者会疾呼政府重视,但政府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由于人力市场供过于求,爸妈们也抢着做孩子的工作,排挤效应之下导致毕业生起薪开始大幅下滑,仅一年光景,大学毕业生起薪就下跌至28K,从此一蹶不振。最近,有些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甚至只能领到几个月前某大老板所说的15K。

到底问题出在哪?

我们试着这样看:有一种水果叫「台湾人力资源」,产季是每年的六月,而这个水果与其他水果一样分成高中低三个等级,高级的除了卖给有钱人外,一般是拿来送礼给别人用,中级的是一般家庭自用,而低级的则需要再加工成为罐头等等,在正常情况下,中级的就是市场需求的主力,也满足了绝大多数家庭的需要。然而,某一天订标准的人把中级这个等级重新切割,使得八成以上的中级都变成了高级。

于是果农高兴了,因为觉得自己家的水果都变高级了;有钱人高兴了,因为高级水果变多了,所以他们可以买很多,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这个号称高级的水果其实没有这么甜,自己胃也没这么大,于是他们就只愿意出中级的价格,随便你要不要卖,毕竟水果放久会烂。而一般家庭却因为没办法用原来的价钱买到中级水果,所以有的改买其他产地的水果,或干脆换个菜市场。而原本供应制作罐头用水果的果农觉得自己生产能力也不差,不想老是被人贴上低级水果生产者的标签,也想改种高级水果,结果罐头制造商找不到低级水果,所以只好进口。从此高级水果被当中级的看,中级水果因为需求大于供给反而涨价,而低级水果却根本没人要种了,只能指望外来货

懂了吗?问题是教育。

早先我在人力银行任职的时候,集团也兼营外劳,我私底下跟他们聊天,发觉他们每一个都是大学毕业,每一个在当地其实都属中上家庭,甚至很多来自极权国家的竟是当地官员的小孩,要有背景才能到台湾当外劳,喔,不,台湾外交部说这叫「壮游」。

十多年前,我在接受媒体访问时提到,台湾的人力资源在于大学太多、贴上高学历标签的毕业生人数太多,供需失衡下薪资必然下滑。当时有教育部高官义正词严的回应说他们办高等教育不是为了替企业提供人力,于是大学持续一间接着一间开,连教育学程都越开越多,所以现在有满街的流浪教师、流浪讲师,还有连流浪资格都没有的应届毕业生。

凡是毕业生,不可否认的他就是要找工作,「研究」也是工作、「教书」也是工作,不是只有在企业里才叫工作,老实说,我至今无法理解那位教育部高官的逻辑。

台湾的经济发展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而中小企业需要的是「能干实事」的人,分析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可以发现,纯管理性质的工作占总职缺约10%左右,而多数的都是要「有点管理知识但更要能处理日常事务」的专业技术人员。1970及80年代,九年国教后大量专科生投入就业市场正刚好就是台湾中小企业所需的人力,而足量高职毕业生又刚好可以满足生产所需的年轻劳动力,在两相加成之下,创造出当时的台湾经济奇迹。

而今,大学毕业生变成主力,连高职生也忙着考大学,但台湾根本没有吸纳这么多企管系财金系…等等每年二十几万产量人力的就业市场,在很基本的经济学供需原理下,供过于求的结果当然就是跌价。2000年以前当总机只要高职毕业,月薪22K;现在当总机要大学以上,但月薪隔了十几年却还是22K甚至更低。

►澳洲风光。(图/AirAsia提供)

还好,我们大学都有教英文,让这些「产品」有外销的机会,但别忘了,漂亮的水果才能外销,也因此,有清大生去澳洲当肉品工厂作业员、有中兴大学的去澳洲采水果。他们到那边其实也跟在台湾的外劳一样,也是大学毕业、也是会讲英文、也是做当地少有人愿意做的工作,也是一两年期满必须回国。而如今,早年来台尚属大宗的菲律宾,早已不把台湾当作来工作的首选地区。

从90年代开始,台湾的人力就处于输出状态。

90年代输出的是专技人力,随着台商大陆台干,当时去大陆工作的条件月薪至少要比在台湾高出一倍还要供宿、给公费返台假…等等才吸引得到人。2000年开始,白领管理阶层开始输出,这里还不包括原本所谓的「国际性高阶人才」如非讼律师、会计师、CEO等等。而今,略有胆识的年轻人甚至愿意降薪到大陆工作,连高职毕业的都宁愿去新加坡投入餐饮业

从台商到台干、台流,再到如今的台劳。有人说薪资不涨是因为企业老板的钱赚不够,想要从需求面解决这个问题,但别忘了,台湾的产业不论多么快的发展,就算一年开一间鸿海,也不可能吸纳一年20几万的「新鲜的肝」。

我们也有一位杂志出版界巨擘说要提倡「5人工、4人薪、3人做」,但他可能因久居高位而忽略了,台湾有很多产业,尤其是传媒出版等等第三级产业,在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供应下,早已是「6人工、3人做、2人薪」,真不知这位巨擘,要不要考虑先从自己的出版集团开始调薪啊?

●作者夏玮,政大外交系毕,资深媒体人,曾任立委竞选顾问、人力银行发言人、人力资源协会执行秘书、外商主管及财经杂志主管等职。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