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中国人这道「送命题」

中华民国国旗。(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大陆朋友说的「台湾中国现象严峻」非常不以为然。直到今年,我还在跟一个对台组织的大陆友人闲聊,「你们为什么要把台湾人『中国人认同低』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去中国化又怎样?我不就是去中国化课纲下长大的?」

「我认识的成长于国民党大中国教育下的台湾中生代,台独多了去了,也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整体环境影响、他们生活中的切身感受、个人经历影响才大。教育很重要?现在谁听学校老师上课?」

那位朋友仍跟我强调这很重要,那时亦不以为然。(这位大陆中年人,太古板了!)

我曾经写过,台湾00后,这些「抖音一代」,平日刷抖音、看着「中国明星」,与大陆朋友的生活娱乐无缝接轨,然而他们又常去纠正别人「对岸是中国,不要叫大陆」。

那天听台湾网路广播,主持人采访嘉宾,说到「我知道在大陆的情况是」,随即很快地自我更正,「抱歉,是在中国」。

这些现象我之前并不当回事,在我看来仅是小情绪

比如,日前看到有人投书媒体,表示自己发现在欧洲,某知名年轻台湾作者的书竟然被放在中国文学中,「台湾作者的书里面有很多是台文,而非中文」。

什么是台文?那位台湾作者的书我正好有,而且带至北京,所谓「台文」,是「无灾」、「叫虾米」等等。

这不是闽南语吗?不是用中文书写吗?我哭笑不得问台北同事资优生同事解释,陈水扁时代,提「台文、中文、华文」之划分。一查,台文研究,是指从清代到殖民时期等近代,着重台湾本土风土人情之描写。

这没问题,也很好,台湾人都该关注这块土地。然而这与中文或「中国文学」为什么成为一种对立关系

如今在台湾,只要有人在社交网站说「闽南语」,立刻有人跳出来指正,台湾话,并非闽南语,有些用字遣词不同。

我又不懂了,台湾话中有用语受到日本殖民影响,有在台湾产生些用字演变,但根不就是闽南语吗?怎么又成对立关系了?

以上种种,我过去仅讽刺两句,没什么去深思,我也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问题。台湾人嘛,谁没有个矛盾的情绪,谁还不是个宝宝。

直到最近,我才猛地发现,近年极度的「去中化」,已经构建了一个我从来不认识的台湾。

两代「去中国化」之差

自从日本殖民时期过后,国民政府来台,台湾产生了些矛盾现象。这很多时候并非台湾人所愿,而是时代背景推着走。

最近在看出生在日本殖民时期的台湾学者戴国𪸩的《戴国𪸩讲台湾》(刚刚出版,推荐一读),书里写了一段经历。1960年代他的朋友非常愤怒地告诉他:

「台独派一伙简直无理取闹!用客家话讲话时,他们会抱怨不要讲人家听不懂的话!但是当用北京话向福佬人的朋友讲话时,他们会说为什么要用『猪』(台湾本省人侮辱外省人之语)的语言北京话,用台湾话说吧!」

「台湾话、台湾话,那我们客家话算不算台湾话?还有高山族(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又算什么?他们才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

数十年前国民党一党独大的时期了,那时候有「正港台湾人就要说台湾话」之声。我奶奶过去也老说台湾人要会说台湾话(闽南语),过去国民党因为推行普通话教育有规定在校园内不准讲台湾话(我妈现在讲起来还气愤不已),但说是台湾话,自然大家知道是闽南语。

直至我这代,虽然已经开始「去中国化」,不说做个堂堂正正中国人,减少「中国历史」的内容,但我从小到大,不记得人们强烈反对那种」根」的概念。

比如,妈祖林默娘,我小时候看书就知道这是福建过来的,对我们台湾渔民至关重要。

我们确实没有什么「中国人认同」,理由很简单,讲起中国人或中国,那不是北京、上海吗?我是正港台湾人啊!我出国也想让大家知道我是台湾的!

刚到北京读书时碰过台湾同学很困惑地跟我说,「我以为大陆人不喜欢被叫大陆,而是中国,原来并不如此啊」!若不是我早早接触豆瓣,我也搞不清楚,怎么叫个中国人对岸朋友都要跟我辩论?

于我自身而言,在上大学后慢慢了解大陆朋友口中「同胞/中国人」之意,才逐渐明白。当然,依据宪法,我们是正统中国,对岸是大陆地区,其中根源无人不知,在此不用多说。

我这代的「中国情结」,更多的是针对「政治(体制之不同)」,在文化上,根源中国,甚至也会有人写「按我们中国人的文化」。

我成长的年代很随意,有人用中国、有人用中国大陆称呼对岸;有人说「台湾人说台湾话」、有人说「台湾人就是说闽南话」,都好,无人在意,就是个人习惯不同。

然而我的下一代之去中国化,已然演变成一种「你说不出所以然,但必须斩断一切中国相关」之情绪导向

在跟姐姐讲如今的「去中国化」之时,她告诉我身边的两个案例。其一是她的一位朋友跟她说,学历史,应当只学宋元明清、到近代台湾(日本殖民),民国之后各种军阀、国共内战为何要学?那跟台湾无关,是中国的。

我姐姐惊讶,宋元明清难道不是中国的吗?学历史怎么能这么碎片化?对方一愣,噢,也是。

其二是她的一位同事表示苦恼,要不要跟孩子说妈祖是「从中国过来」的呢?学校讲妈祖,就是神明,没了,林默娘的故事,现在大家又不说。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可能会说「你花这么长篇幅讲这些,有什么重要?我们知道台湾去中国化啊」。台湾朋友可能也会耸肩,对啊,那又怎样?有什么关系?

再次强调,我并非是一个接受大中国教育的人,也不热爱历史,应付考试而已。但我到现在才猛然明白,极度去中国化的后果。

这是我在大陆这么多年后,第一次把「去中国化」当成一个重要问题来谈。

中国人成为「送命题」,中共成为「相对论」

我这代之后,改了数次课纲,如今台湾初中课纲简短中国史,讲求「略古详今」甚至算进东亚史之一部分,我没读过,不发表意见。

但是我发现如今去中国化的问题,最严重的不是课本删减了多少中国史,大家认不认识赵云,而是为政治利益,把中国进一步塑造为一个「邪恶的政治符号」。

进一步,当面对这「邪恶的政治符号」,完全失去理性讨论空间,因为教育环境、媒体环境、政府态度和社会,「展现出的感觉」都是这样的。

现在的去中国化,使非常多年轻一代很难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中国」。不讲事实,就是非常直接的情绪反应「我不喜欢」、「请不要把台湾与中国连结」。

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年轻人会质问,为什么台湾要用「中国人象征」之孙中山为国父?台湾人没有代表吗?蒋经国哪里好?蒋家、国民党威权、中国来的、「迫害台湾人」。

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年轻人会去纠正说「大陆」的人,对岸就是中国。若说宪法规定,对岸是大陆地区?抱歉,对方会回答,中华民国宪法是国民党的,不代表台湾人。

由于不知道怎么面对「生活中的中国」,部分年轻一代只要碰上一点中国意涵,就会纯粹以政治和个人情绪为判断。近期网上流行的说法「若你的认同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去中国生活」是最好一例。

这情况还会再进一步。当中国人在台湾成为违背政治正确的「送命题」,「中共同路人」就随后成为一个「相对论」。

比如我一个「台派」的可爱小同事,在我跟她聊这个题目时无奈地说,在她的同温层,她或许也快变成「中共同路人」。

这个小可爱,平日叫中国大陆「中国」,可说「符合规范」,怎么还是同路人了?

很简单,她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柯文哲,同时周围一些「更台派」的友人认为她「对中国太过宽容」。

更无奈的是,台湾人及台湾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同情心或没有爱心的。相反地台湾人非常讲公平正义和尊重不同,这点我从小到大深有体会。

许多事情是在无意之间,一步一步走到一个自己没想过的局面,最后会走到一个你好像知道不对、但又不知道该不该反对的尴尬情况。

一,去中国化、淡化一切与「中国」的关系,年轻一代失去理智探究的耐性,中国逐步形成一种全然的政治符号。

二,此符号形成对政党最有利的工具。

三,最后,形成一个完全以政治正确为导向的舆论环境。没有标准的「道德标准」成为面对中国的唯一方式。

一位统派的台湾同事最近跟我聊起大陆网路舆论对台湾的看法,感叹如今多以「井蛙」为代称。

「但不会有人一出生就是井蛙,这现象为何形成,应当让人了解,」同事说。

了解台湾社会现象的形成,是两岸交流的一部分。

同样,近年因为台湾去中国化,许多人会直接喷台湾人数典忘祖,但人同此心,没人一生下来就是无心无情的。

最近看到一位过去赴台的陆生轶隽写过去在辅大的事情,他说碰到辅大传播学系的老师习贤德先生,习老师对陆生照顾很多,也带陆生去看张学良故居等,让他们认识台湾人眼中的近代史。

他离开台湾前,习老师跟他说「回大陆后,要做两岸关系缓冲剂,多给台湾说话。」作为一个关注两岸的台湾人,看到这段是很感动的,这才是台湾人该有的品格。

台湾年轻人如今真的这么极端吗?同事中多有所谓「台派」,都善良可爱、与统派同事沟通良好,然而现今台湾的舆论又极端到一个程度。我情愿相信,不少人也感受到「社会正在被低劣的政治威胁」,只是不想明言。(郭雪筠/台北女孩)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