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台湾剩什么? 陆「惠台政策」强力磁吸人才、企业

台湾薪资长期冻涨,不少年轻人为求更好的生活品质,远赴海外工作。(图/视觉中国CFP)

文/台湾银行家

中国大陆两会开幕前夕,国台办突然在2 月28 日公布31 项惠台政策,12项涉及加快给予台资企业的同等待遇,19 项涉及逐步为台湾民众提供同等待遇,开放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涉及部门之多,远超出各界预期。不管是对企业或民众,都开启了中国大陆对台「经贸促统融合发展」的新时代。

面向开放 磁吸台湾人才行业资金

这次公布的惠台政策,本质上是从「中国大陆到台湾让利」转向「磁吸台湾到中国大陆」。相较于2008 年至2016 年,惠台政策主要是中国大陆来台采购、投资交流;2018 年启动的新惠台政策,将转向中国大陆磁吸台湾人才、行业、资金。

首先就产业开放来说。这次最大亮点,无疑是中国大陆主动跳脱两岸服贸障碍单向对台湾开放服务业,尤其是攸关重大利益的金融业政府采购、影视出版业等等,但中国大陆如今却决定跳过服贸障碍,单向对台湾开放,摆明了「尽管台湾不让我过去,我还是欢迎你来」,让台湾相关行业和民众可到中国大陆发展。

以金融业为例,中国大陆将允许台湾金融机构及商家与中国银联和中国大陆非银行支付机构合作,提供便捷小额支付服务;台湾征信机构将可与中国大陆征信机构合作,为两岸民众和企业提供征信服务;台资银行将可与中国大陆同业合作,透过银行团贷款等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另外针对台湾金融从业人员,中国大陆将放宽台湾人在中国大陆申请证券、期货、基金从业资格,接受台湾各种金融认证,只需通过中国大陆法律法规考试即可。

另一个产业开放亮点,是提供台资企业同等待遇,例如参与「中国制造2025」适用与中国大陆企业同等政策、支持享受高新技术业的减税待遇、参与中国大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建设、公平参与政府采购、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农业企业可同等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

此外,针对敏感的文化产业,这次也破格开放台湾人士参与中国大陆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电视剧制作可不受数量限制;中国大陆电影发行机构、广播电视台、视听网站和有线电视网引进台湾生产的电影电视剧也不做数量限制;放宽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在主创人员比例、中国大陆元素、投资比例的限制;对台湾图书进口简化进口审批流程等等。对长期陷入低迷的台湾影视出版业来说,无疑为一大利多。

更引人瞩目的惠台政策,无疑是开放台湾人才赴中国大陆发展,题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中国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中国大陆同胞同等待遇」,包括可参加53 项专业技术人员和81 项技能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可申请参与「千人计划」、可申报各类国家基金项目、取得中国大陆医师资格可在中国大陆执业、台湾医师可透过认定获得中国大陆医师资格、鼓励台湾教师到中国大陆高校任教等等。

重金纳人才 主攻年轻世代

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大陆已展开磁吸台湾人才战略,31 项惠台政策只是做出总结而已。例如台湾高科技产业早已频传被中国大陆公司以2至5 倍高薪挖角,从面板到LED,从DRAM到晶圆制造,陆企甚至还专程到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台北101 大楼附近,雇用台湾专家猎才,对台湾高科技产业脉动和人事异动都非常熟悉。

2016 年12 月,光是中国大陆中央就已在20个省市公布41 个国家级的青创基地、12 个青创示范点,入驻台资企业将近1,200 家,吸引超过6,000 名台湾年轻人在当地就业,17,000 人前往实习。青创基地提供财政诱因,包括开办创业基金补贴、办公室厂房补贴、住房补贴、医疗服务、子女就学服务等等。地方政府自行设立的青创基地,更已超过200 个,而且还在持续增加中。

中国大陆甫公布的 31 项惠台政策以各领域的多面向开放,吸引台湾资本、技术、业务、人才,乃至产业的整体性转移,台湾要严正面对问题。

为了扩大两岸融合发展,2017年1月,中国大陆宣布将卡式台胞证改成和中国大陆身份证一样18 码,让台湾民众享有电商服务。2017年2月,中国大陆政协主席俞正声正式宣示,将「加强与台湾基层一线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民意基础」。2017年7月,中国大陆教育部宣布放宽台湾学生学测成绩申请大陆大学标准,从以前的「前标」(前12.5%)降至「免试均标」(前50%)。同年11 月公布台湾学生奖学金新制(旧制是2006年),每年总发放金额从¥7,000,000大增至¥18,720,000,每人每年最高金额从¥8,000,三级跳达到¥30,000,核准人数则从2,000人增至2,900人。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图/路透社

台企通过上市 鸿海成前锋

2月28日公布新惠台政策之后,紧接着3月8日,中国大陆证监会又加速通过鸿海子公司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II)的上市申请,从申请到通过,只用了36 天,跳过排队等待的400多家公司,创下中国大陆申请IPO上市的最快记录。

中国大陆快速通过FII首次公发,显然是呼应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主张,将在中国大陆股市形成「台企类股」,FII及时通过上市,势将成为台商上市样板。鸿海决定赴中国大陆上市,显然是为了募集更多资金。相对于上海A股科技股高达43 倍本益比,鸿海在台股只得到11至12倍本益比,两岸募资能量相差3 倍以上。FII总共发行19亿股,预定募资¥272亿,如能比照上海A股给电子业本益比将近43倍,FII市值可望逼近¥6,800亿(约3.1兆元新台币),不但将成为上海科技股龙头,也将超过台湾母公司鸿海市值1兆5,000亿元新台币。

早在2015年6月25日,郭台铭就曾在股东大会表示「台股本益比太低,恐遭边缘化」,将在未来3 至5 年,把鸿海集团的大陆投资分拆上市。2017年郭董兑现诺言,7月鸿腾精密赴港挂牌,10 月全球第二大PCB厂商臻鼎,也切出子公司鹏鼎在深圳上市。如今富士康也顺势改组为FII,2018 年3 月在上海上市,算是鸿海集团进一步脱胎换骨为中国大陆上市集团的里程碑。

FII在中国大陆上市后,鸿海固然仍拥有85%股权,但由于FII投资计划都在中国大陆,未来不管是在中国大陆办理增资,或是和陆企或外商进行合作换股,都将进一步稀释鸿海股权。一旦FII在中国大陆筹资开始超过鸿海,鸿海原本对FII主导权也将随之丧失。

两岸资本市场落差 牵动连锁效应

两岸资本市场落差,不但会冲击鸿海对FII主导权,也将进一步导致鸿海人才出走。两岸本益比落差也将反映到员工配股,FII比鸿海具有更高本益比,将使FII员工享有更高配股,鸿海员工也将有更大诱因到大陆转任,原本在鸿海就业的4,000 多名研发人员,随着FII逐渐在中国大陆崛起,恐怕早晚也会出走。

就此而言,FII在上海上市,恐怕不只是台商赴陆上市的个案而已。由于鸿海和富士康在两岸的厚重地位,两岸资本市场落差所牵动的连锁效应,恐将涵盖两岸资本、技术、业务、人才,乃至产业的整体性转移。鸿海作为台湾资讯电子业龙头,终将牵动台湾相关产业链跟进出走。

更严重的是,FII涉及的相关产业,举凡智慧制造、物联网、机器人、云端计算平台,不但符合大陆十三五计划,也和台湾急于推动的产业升级高度重叠。如果FII在上海上市,最后将演变成对鸿海的釜底抽薪,台湾相关产业链公司跟进FII到大陆上市,最后也将演变成对台湾资讯电子业的全面掏空。

也难怪Bloomberg在3 月6 日,针对FII到中国大陆上市的报导,标题就是「富士康的中国丰收,可能是台湾的头痛」(Foxconn's China Bounty Might be a Taiwan Headache)。日本经济新闻甚至指出,中国大陆火速批准富士康上市,目的是让台湾经济更依赖中国,朝最终的统一再进一步。

台湾电子资讯产品,占出口比重将近4成,如果因为两岸资本市场落差,导致中国大陆台商纷纷跟进FII,转向中国大陆做分割上市,人才、技术、业务终将随着资本往大陆移动,台湾恐将面对空前的产业空洞化危机。

纵观两岸博弈,这是大陆在2014 年台湾太阳花运动受挫之后,转向「全面磁吸、经贸促统」的新对台路线,试图透过「两岸融合发展促成渐进统」,制衡台湾新世代的「天然独」。两岸较劲之后,最后究竟是「中国经贸统一」胜出,还是「台湾政治认同」胜出,仍有待历史证明。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路透社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路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