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妹」是菜还是妹? 她正名:请说福山莴苣!

▲一般的莴苣不如「福山莴苣」滑顺可口。(图/达志示意图

记者卢映慈台北报导

老板,来一盘大陆妹!」这样的点菜声音想必对大家陌生,但其实「大陆妹」带有对陆配、外配的歧视意涵,在早期更是「娼妓走私来台」犯法女子代表,就读北艺大艺术与人文教育研究所曾品璇就跟同学发起「正名运动」,希望让大众反思常用辞汇背后的歧视意义

曾品璇表示,在北艺大老师吴岱融的「女性主义教学法课程上,她们学到台湾很多蔬果的俗名都冠上跟女性相关的「形容词名词」,像是大陆妹(福山莴苣)、打母菜茼蒿)、疼母菜(牛蒡)、美人腿(茭白笋)、圣女番茄等;在「家事女生的事」、「赞扬蔬果滑顺好吃、甜美可口」的背后,隐含对女性的「单一观点」,长久下来习以为常的观念,让语言惯用法中不知不觉导入「性别歧视」。

▲曾品璇发起「福山莴苣」的正名运动。(图/北艺艺教提供,下同)

大陆妹的名称来自台语「大陆的妹仔菜」(me-a-tshai),但在1980年代新闻指的「大陆妹」是非法来台卖淫的陆籍女子,直到2000年后这个词才随着台语发音变成通俗菜名;虽然在台语中没有贬抑或歧视,但同样是莴苣,相较于台湾莴苣,福山所产的莴苣特别使用「妹」来称呼,对大陆学生而言,这样的说法很不舒服。

曾品璇开始注意到身旁容易忽视的对话后,也发现她在国中任教时,曾有男同学对一位大陆来的女同学戏称「大陆妹」,让女同学觉得「受到嘲笑,很难过」;男同学觉得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却在潜意识里隐含「性别、国族」的歧视,而每一天点菜的过程、忽视的过程,都是在加强这样的语言,让被影射的人虽然不舒服,也不能说。

「真的不容易!」为了让大众意识这件事,曾品璇跟研究所的同学发起了「用点菜终止歧视」的活动,印出写有「福山莴苣」的透明贴纸,覆盖在点菜单上的「大陆妹」字样上,透过这个方式跟老板提出理念,但接受的店家非常少;她也和同学在教书中学,让学生发想议题讨论的方式,像是联络簿上贴贴纸、宿舍海报等,甚至送上「福山莴苣」的菜牌,经过一番沟通,让北艺大学生餐厅的「大陆妹」牌成功更换。

▲▼成功更换的菜牌、菜单。

曾品璇表示,其实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小题大作,能够成功说服北艺大学餐的老板真的很感动,虽然大家都认为是「想太多」,但生活中的视觉图像、声音、肢体和文字都有许多隐藏意义,理所当然的使用就会忽视其他人的感受;她举例,「如果到了外国,有一道『台湾妹/台湾弟』的传统菜色,被叫、被吃、被纸箱送来送去,感觉会好受吗?」至于有人说菜名来自语言的历史发展,应该保存这样的用法,曾品璇说,「我认同语言必须保存,但日常使用可以跟语言保存分开」,虽然很感谢网友考究辞源、让议题开始被讨论,但她想问「为什么许多对女性的词,都是贬义大于褒义呢?」如果我们忽视这些差异,只是反应自己没想到的潜意识习惯,让刻板印象继续存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