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证券业建言:活络台股带动产业发展

台湾银行家7月号封面。(图/金融研训院提供)

永丰金证券董事长陈惟龙:吸引新创产业群聚,注入台股成长力

文/陈惟龙

2015年受到国内投资气氛不佳、保险资金持续增加海外投资,以及民众对于海外证券投资金额维持高档,使得2015年金融帐流出金额达到685亿美元,创下近年新高。

台湾投资率(投资占GDP比率)在1990年代尚有35%,至2005年以后跌破30%便逐步下滑,到近年来一直维持在20%∼23%徘徊,台湾投资率偏低,储蓄率偏高(详见图)。海外资金直接投资(FDI)表现更差,2014年台湾FDI的金额仅28亿美元,远低于同期间的中国大陆1,285亿美元(不含港澳)、香港1,033亿美元、新加坡675亿美元,也较南韩99亿美元低许多。

于此同时,加入经贸区域整合协定,势必是以外销为主的台湾,不可或缺的重要竞争利基,但目前台湾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等相关协定迟迟未有进展,不但失去价格竞争优势,也丧失区域跳板的角色,长期下来停滞了台湾产业升级的发展

此外,台湾科技业迈入产业成熟期,企业均倾向将盈余发放现金股利股东,虽然使台湾股市在全球股市中属于相对低风险、高现金殖利率市场,但若股市大量的资金都是以现金报酬率交易目的,缺乏短线交易动机,长期下来也容易造成股市交易量低迷,这点从2002年证券市场周转率超过200%,到2015年仅到70%左右也可一窥。市场流动性已处于历史的低点,必须特别正视。

加上本土资金在台湾投资股票,自然人投资除交易税外,股利综合所得税,以及股利二代健保补充费、利息补充保费,甚至讨论再从股利所得课征长照保费等,这些不论本金赚赔的额外成本,抵销高现金殖利率的吸引力,也加深本土资金出走海外的推力。在国内投资环境面临上述国内资金持续外流、海内外资金投资意愿低落、外部性因素影响台湾产业竞争力、产业缺乏成长造成股市弱化、内外资在租税负担上的不公平等现况下,建议可从以下4个方向带动股市继续成长的活力

1.创新产业,提升资本市场的活力过去台湾资本市场,凭借着产业创新发展,造就一波波荣景,从半导体、PC/NB,一直到面板、DRAM、IC设计等,台湾科技产业在世界供应链举足轻重。然而2000年后,台湾产业效率经济的运作模式已至极限,不能再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方式做为唯一的经营模式。台湾未来非常需要「创造价值」的新创事业政府应该利用台湾既有的优势,设立适当平台,发挥中小企业优势来面对国际化的环境。又如台湾的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很多具有创意的研究成果,政府应协助其商业化,并善加利用资本市场的角色,让更多创意研究成果能开花结果

2.成长型企业是股市强心针过去10年苹概股一直是台湾股市资金主要追逐标的,而近年资金转向追逐汽车电子及生医器材类股,此类公司评价动辄30倍,甚至高过国外类似的公司,这显示台湾资本市场对于成长型企业仍非常支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创事业支持的积极角色。因此,不同类型的公司挂牌可以增加股市的多元性,减少对单一产业的倚赖,而透过资本市场功能,新创公司亦可增加扩大规模的机会。新产业代表新商机,新创产业聚集后会产生群聚效应,整体资本市场的活络也就必然发生。

3.五大创新当前政府聚焦发展的亚洲矽谷生技医疗、绿能科技、智慧机械及国防航太等五大创新产业,是台湾产业转型重要策略,新政府各部会如果能落实执行,或积极辅导创新产业发展,未来必定能开花结果,成为带动证券市场增长的重要指标。

4.放宽海外企业来台上市的限制,提升资本市场国际化海外企业以F 股在台上市(柜),截至2016年4月,上市有53家、上柜有32家,据分析统计,F股的流通量、本益比及资讯透明度与本地企业毫不逊色,这是可以持续努力的政策。此外,多鼓励海外公司来台挂牌,尤其是允许大陆地区知名上市公司以T股在台挂牌,让全世界的资金驻足在台湾,让台湾成为亚太筹资中心。这亦可以创造本地股市的多元性,长期更能刺激本地类似新创事业的发展。

短期来说,目前台湾的税制规划对本土资金并不友善,投资人宁可放弃高额的现金配息,也不愿意参与每年股市的除权除息,这让空有高现金殖利率且公司治理优良的台湾股市,失去吸引力。

长期来说,台湾股市的问题与经济问题一致,是属于结构性的产业转型问题,台湾至今无法脱离效率经济的经营模式,所以对于周边国家挟其低成本的竞争,无法顺利转型。产业转型或扶植本地新创事业并非一蹴可几,资本市场其实有更多弹性的做法,如台湾股市可多与其他股市建立连结关系,互补各市场的特色,并减少交易的障碍,这绝对是鼓励资金在本地交易的重要措施。正处于弱化的证券市场,台湾需要有更开放的思维,才能恢复台湾证券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元大期货总经理周筱玲:税负合理化、公司透明化,找回投资动能

文/周筱玲

自2013年证所税实施,加上中国大陆股市兴起的磁吸效应,近年台股量能大不如前,今年6月4日集中市场交易量更只有302亿元,乃是自2008年12月29日以来的新低,国内中实户或出走海外,或改以外资身分投资台股,以达到避税的目的。过去证所税实际税收有限,即便目前已经废除,但已造成台股成交量能低迷,上市柜公司本益比亦遭到下修,不利公司资金的筹措,评价偏低亦容易遭到竞争对手觊觎,故而如何引导资金回流台股,已是当前资本市场重要议题,仅提供几点浅见

1.税负合理调整,相较邻国需有竞争力首先,「股利扣抵减半」政策恢复全额扣抵,并取消二代健保对股利所得课征补充保费。台湾上市柜公司今年配发的现金股利达1.13兆元,以台股目前的市值换算,现金殖利率达4%;但现金殖利率要能落实,必须建立在完全填息的假设上,若出现贴息反而要蒙受损失。

目前多数国家股利与所得采分离课税,香港、新加坡免税,中国大陆持股1年以上亦免税,台湾股利所得则要计入综合所得税,富人税实施后最高税率达45%,再加上股利扣抵减半,与二代健保需课征2%的补充保费,让投资人参与台股除息的意愿大降。

其次,证交税率适度调降。比较邻近的亚太国家,证所税仅有韩国与日本课征,香港、新加坡原则上都免税,中国大陆只针对法人课征,韩国亦仅针对法人与大股东。在证交税部分,台湾的证交税偏高其实已有加入证所税的概念,但邻近的中国大陆、香港、新加坡印花税率仅0.1%至0.2%,台湾在经济成长状况又相较偏弱下,很难吸引资金关爱的眼神。

※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016年7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