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进黄河「洗得清」了?水变干净...专家却担心生态遭破坏

原本混着的黄河,近年开始逐渐变清。(图/《新华社》)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中国大陆第二长河黄河因河水黄浊而广为人知,因此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说法。不过,这条曾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多、含量最大的河流,近年泥沙含量锐减,水体开始持续变清。有专家认为,黄河泥沙长期以来已和大自然达成平衡,泥沙减少难免会破坏生态平衡。

近日,《瞭望》杂志报导,2000年以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从呼和浩特托克托县河口镇郑州桃花峪,1200多公里的黄河中游,已然一河清水,直到开封以下,黄河才呈浅黄色。这意味着,连同基本是清水的上游,在非汛期,黄河80%以上的河段是清的。

而《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走访黄河郑州花园口段,用白色矿泉水瓶取了半瓶水样,发现河水较为清澈,未见明显浑浊物沉淀瓶底。一位在河边散步老人说,过去这里的河水像浓稠的粥一样,舀一瓢水,里面有半瓢以上是泥沙,「这些年开始逐渐变清了。」

▲原本混着的黄河,近年开始逐渐变清。(图/CFP)

中国大陆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水文局局长陈先德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访问时表示,目前黄河河段变清的比例有多高,还值得探讨,「但整体上呈现出泥沙锐减,水流相对变清的趋势。」

他认为,现在出现的「黄河清」局面,是从1946年开展「人民治黄」至今,几代人不懈努力的成果

地质史专家李鄂荣指出,历史上有记载可查的「黄河清」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1727年,黄河澄清2000多里,持续20多天。

黄河治理专家、黄委会水科院前高级工程师齐璞说,历史上的「黄河清」说不清楚,不可考证,不同于现在。前者是偶然事件,可能都发生在非汛期,后者是治理的必然结果。

水历史和水文化研究专家、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郑晓云则表示,历史上的「黄河清」主要成因是自然现象,「比如,有一段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导致黄河水流量大幅度减小,带动泥沙的力度降低,导致泥沙沉淀,河水变清。在这种背景下,在遇到强降雨时,黄河河水还会变浑。所以这种现象,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周期一般只能持续20多天或者一个月左右。」

▲原本混着的黄河,近年开始逐渐变清。(图/《新华社》)

根据报导,多位受访者谈论现在黄河变清的原因上有较多共识,认为是与水土保持工作、大量水库投入应用、含沙量减少等密切相关。不过,对于这样的现象能持续多久,是否会恢复原状,以及它产生利弊影响,还有争论。

郑晓云指出,黄河清总体上是生态环境变好的一个标志,是黄河治理的一个重要成果,但黄河泥沙是和大自然平衡,不是和人平衡,经过数以万年计的时间,黄河沿途的地貌环境、植被、动物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和泥沙相适应的生态环境,泥沙与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黄河泥沙减少对这种生态平衡难免造成破坏。

▲原本混着的黄河,近年开始逐渐变清。(图/《新华社》)

郑晓云进一步举例,山东的东营滨州等黄河入海口城市,就是属于黄河冲击平原。黄河泥沙可以扩大陆地面积,同时可以覆盖盐碱地,起到改良土壤和涵养河滩的作用。泥沙在一些河段还可以保护河道安全。

另外,黄河鲤鱼特色物种,也都适应了黄河多泥多沙水浑浊的环境,黄河清后,对牠们的生活习性也自然产生影响。「从自然的角度讲,黄河泥沙能起到平衡自然生态的作用。所以说,到底将来带来什么正负面影响,还有待观察。」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