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感心脏「被绳子绑住」恐是心绞痛 必知保命关键
突感心脏「被绳子绑住」恐是心绞痛,医师指出,现有治疗方式能够改善发作频率与症状,别怕就医。(示意图/Shutterstock)
近日新冠疫情未解,大家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异状,尤其对于突然的胸闷、喘不过气更是紧张万分。由于疫情期间状况特殊,若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先依照指挥中心订立的筛检程序确认是否染疫。高雄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内科部副主任、心脏内科主治医师许栢超提醒,若有胸闷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应进一步至心脏内科检查。许医师指出,像是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至胃食道逆流,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胸闷,重症急性发作也会危及生命。
引发胸痛的原因非常多,除了心脏本身的慢性心绞痛,也就是俗称的狭心症、心包膜发炎、急性心肌梗塞、主动脉剥离等,其他像是胃食道逆流、肌肉骨骼疼痛、肋软骨发炎、肺炎、肋膜发炎、气胸、肺栓塞等等,都是胸痛的可能病因之一。
许栢超医师指出,对像是心肌梗塞、主动脉剥离、肺栓塞等严重而急性致命的状况而言,胸痛是很重要的警讯。这些疾病是医护人员在诊治胸痛病人时,最先考虑的疾病,如果怀疑是急症,就会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置,像是心肌梗塞可做紧急心导管手术,或是肺栓塞可做血栓的消融治疗等。
但如果病人的胸痛和这些疾病无关,医师会视各种相关临床表现,安排需要的检查或治疗,因此在心脏内科就诊时,医师常会进行详细的生活询答,厘清胸痛的主因。
许栢超医师强调,详细确认胸闷胸痛的原因非常重要,才能从根本调整用药,精准对抗胸痛。(图/许栢超医师提供)
●心绞痛与心肌梗塞、胃食道逆流 痛的感觉不一样
以病人主诉的胸闷胸痛症状,心脏内科医师会有不同判断,像是:
可能是因心脏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氧导致的稳定型心绞痛。
→较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转移到下巴、左上臂等处、合并恶心呕吐、冒冷汗等症状:
心脏冠状动脉阻塞导致血流供应中断、产生心肌坏死的心肌梗塞。
以胃食道逆流机率高。
→胸痛伴随发烧
可能是肺炎、肋膜炎、心肌炎、心包膜炎或纵膈腔炎等感染症造成的痛。
同样是胸痛,但是痛感有别,对应的问题也大不相同,需要患者配合说明,让医师更能迅速精准找出异状原因。(图/周凡钰制图)
许栢超医师强调,许多人认为,心脏或心血管有状况,就要做心导管检查,但其实并不是每一种状况都适用。尤其许多心脏病患者,误以为平时带着硝化甘油救急、胸闷了就去做支架,就能保命。其实,详细确认胸闷胸痛的原因更重要,才能从根本调整用药,精准对抗胸痛。
以最常见的冠状动脉心脏病来说,除了急性心肌梗塞之外,慢性狭心症造成的心绞痛,对患者生活影响甚大。但许医师指出,只要善用药物,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时间跟频率,让生活品质更好,未必每个病患都一定要进行心导管手术。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药物治疗为优先考量
许栢超医师举例,像是爬楼梯或运动后,突然胸闷,但可能休息5分钟后症状就消失,这类属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就比较适合以药物控制,加上正确的生活作息,拒烟酒、适当运动、控制三高,就能延缓或避免更趋严重的急性心肌梗塞。
其实医界本来就知道,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来说,做心导管放置支架的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而不是降低发生心肌梗塞的机率或死亡率。虽然支架目前发展越来越进步,但心导管主要能降低死亡率的部分还是以急性冠心症为主,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方面,药物的调控对病人来说其实是更重要的一环。
β受体阻断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断剂,是医界建议用于初期治疗的抗心绞痛药,分别通过减少心跳率和舒张血管,减少心肌缺血。医生通常会处方其中一类或同时处方两类药物,连同即时纾缓心绞痛发作的短效硝酸盐,或使用较为长效型的硝酸盐药物。
但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在服用治疗药物时,会引发程度不等的头痛,或因血压过低而引发晕眩,甚至有人头痛头晕的频率与程度,比原本的胸闷胸痛还严重,造成患者任意停药或是减少药量。
许栢超医师指出,患者其实也有其他用药的选择,台湾已引进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可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对于患者诟病的头痛与头晕等副作用也相对较少发生。
医师指出,虽然新机转抗心绞痛药物目前健保尚未给付,但病患仍可与医师讨论用药选择,透过传统、新机转药物的治疗反应,来选出最合适自己的治疗用药,借此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提高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