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界给龙应台部长的一封信

文化部长龙应台。(图/东森新闻提供)

全文转载于:台湾连署资源运筹平台

想看原文请点我

文化为社会之根本,有如土壤与空气。而文化界,则泛指文化生产的各个部门,深度依赖手工、眼睛、思考、批判与对多样化世界的理想,多数从业者在高投入与不那么相称的报酬中,通过创作、评论、教学、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传播等等,为整个社会提供精神粮食,维系与刺激知识的推陈出新,心灵的蓬勃运作。是的,正因为文化界为「精神」服务,历来为政治控制的必争之地,当然也正是所有珍惜台湾多年来血汗奋斗得来的多元与自由的人们,无论如何都要保护的领域。在国际经贸谈判场上,有所谓「文化例外」(L’exception culturelle)之说,认为文化属于特殊范畴,不能与一般商品一概而论,以确保文化的多样性。再者,文化界的工作与生产,环环相扣。印刷、发行、通路能影响创作、编辑、出版,特定的经济力量或者国家力量,能通过控制印刷、发行、通路,而操控编辑、出版、创作的形式与内容,这在两岸的现当代历史均有多例可循,殷鉴不远。出版审查开天窗一类的情事,所在多有,更严重的是造成所有文化界从业人员在国家审查之前先行自我审查,人人内心有个小警总。自由很难争取,可是却可以很容易地因为金钱而卖出、因为政治强力而丧失。这是曾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现实,绝非想像的恐惧。当然,许多不容易与思想领域有涉的图书、许多拥有高象征资本的文化人,还是可以两岸畅行无阻;但是,争取自由,本来就是为了那可能存在的异见谋求不被打压、不受威胁的空间,就算只是一粒沙。因此,当前的两岸服贸条例中,关于文化界相关范畴,虽然只开放印刷、通路,而未及于出版,并不表示就能够切割开来。对岸印刷业只允许国营,出版图书必须取得书号,书号属于国营出版社,虽然有若干小型出版体存在,仍需要购买书号。若对岸以国家资本前进台湾,我们的中小型印刷业者何能生存?通路如何保持政治中立?台湾虽无书号制度,却有可能受到反向操控,写作者也许可以继续自由地写,但是恐怕不是什么都能自由出版、贩售与流通──谁愿意像苏珊宋妲(Susan Sontag)笔下不世出的杰出俄罗斯作家茨普金(Leonid Tsypkin)那样,在党国监控下只能创作「写给抽屉的小说」,生前根本不曾看到自己的著作发表?国家资本的威胁与必然的监控细致化、内化,这已经不是「有没有竞争力」、「敢不敢竞争」的问题。我们的文化部长龙应台也承认,两岸服贸条例中放入印刷业,自己根本是最后一刻才被告知。连主管国家文化范畴的一级部会长官都受到如此对待!我们无法想像,过去曾以「野火」启蒙过整个世代的龙部长,能够接受这种现况。可是,文化部的存在,难道不是在替文化界服务、尽到保护与争取的责任吗?文化部难道不该具有前瞻性与洞见,站在文化界的立场思考,而非站在掌权者的立场思考?即使龙部长说,当作家和担任政府官员,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事情,可是,那并不表示理想因此可以更动、信念因此可以妥协。难道不是这样吗?还是,部长的内心已经没有火种,只剩下了如何遵从主子的意志,并视之为义务?我们热切期待龙部长以知识分子的高度、以文化界同路人的角色,为我们争取权利、解答疑惑、消除恐惧。正如部长所言:「这不是经济议题,事情比经济还要深层。」文化界本来经营的、在意的,就是这个「深层」。无论是挺服贸、反服贸、不反服贸的立场,我们都期望文化部和龙应台部长:(一)更能发挥文化部的功能与维持尊严,在任何与文化界相关的两岸法条制定时,都能先和文化界充分沟通,并真正尽到法条制定过程的监督职责。(二)能够认知到出版、印刷、贩售通路等,乃是环环相扣,牵一发动全身,并不是不归文化部管的就与文化无关。龙部长身兼作家、公共知识分子,素来与文化出版界熟悉,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害攸关,所谓「出版没有开放」、文化部就不需有任何作为,只是卸责之词。(三)搁置甚久的「图书统一售价」法案,是独立书店、小型出版社能够存活的屏障,同时也能避免低价倾销造成图书市场崩坏。立法进度如何?文化部不能再回避!请龙部长给出时间表。

>>共同发起人(依加入发起先后)鸿鸿 杨索 作家杨佳娴 作家 高翊峰 作家庄瑞琳 卫城出版总编辑罗珊珊 九歌出版社主编陈怡慈 天培出版社编辑陈夏民 逗点文创结社总编辑刘霁 一人出版社陈芳明 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吴介祯 台湾文学英译者黄哲斌 新闻工作者蓝士博格言 作家、北艺大兼任讲师罗毓嘉 作家黄丽群 作家柯裕棻 作家汤舒雯 文字工作者杨芩雯 编辑黄崇凯 作家房慧真 作家卧斧 作家 盛浩伟 赖佩茹 我们出版总编辑黄秀如 左岸文化总编辑朱宥勋 作家刘虹风 小小书房游任道 小写出版企划主编李屏瑶 文字工作者张天立 读册生活网路书店与博客来创办人焦元溥 音乐学者、作家

>>连署人(依加入连署先后,以下为首波连署人,陆续增加中)柯一正 导演杨翠 作家、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副教授廖玉蕙 作家许悔之 诗人林正盛 导演、作家张照堂 影像工作者向阳 诗人方梓 作家陈明柔 静宜大学台文文学系副教授吴天章 影像工作者应凤凰 教授、作家林达阳 作家郭娟秋 艺术家瞿筱葳 作家张铁志 作家罗文嘉 水牛书店负责人然灵 诗人李金莲 前「中时.开卷」主编,目前为文字劳工王浩威 作家、精神科医师毕恒达 作家、台大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教授颜择雅 雅言出版社负责人陈文彬 导演刘子华 南方家园出版社总编辑刘钤佑 群学出版社总编辑许赫 角立出版社社长管仁健 文经社主编吴叡人 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员陈郁馨 编辑石芳瑜 永乐座书店负责人吴晟 作家吴明益 作家瞿欣怡 作家林蔚昀 波兰语译者及作家郑聿 诗人、编辑陈翠莲 台大历史系教授庄丰嘉 新头壳新闻网总制作庄慧秋 作家聂永真 设计师蔡南升 设计师小子 设计师、三余书店公关张耀升 作家、编剧、影像工作者吴亿伟 作家王珀琪 前诚品香港营运总监李桐豪 作家(not a 立委)周若珍 自由译者陈琡分 文字工作者胡淑雯 作家郑顺聪 作家王聪威 作家许俐葳 作家纪大伟 作家陈思宏 作家

--这是给龙部长的第一封信,此后文化界会持续串连,每隔一段时间,从文化从业人员所在的各个角度(包括印刷、发行、通路、创作、出版等等),询问龙部长一个问题,并研拟具有对话和教育意义的文化界如何看待服贸的论坛。

发起单位:文化界作家、编辑共31人(鸿鸿、杨索、杨佳娴、高翊峰、庄瑞琳、罗珊珊、陈怡慈、陈夏民、刘霁、陈芳明、吴介祯、黄哲斌、蓝士博、伊格言、罗毓嘉、黄丽群、柯裕棻、汤舒雯、卧斧、黄崇凯、房慧真、盛浩伟、赖佩茹、黄秀如、朱宥勋、刘虹风、游任道、李屏瑶、张天立、焦元溥已加入连署的单位(按加入先后次序排列,仅列出前十笔)

TOT Ta-Ta竹东高中影像创作社可口杂志福福好创意渊澄设计行销有限公司文化研究学会猫咪爱吃甜赫米兔工作室淡水艺文聚落工作室雅图创意设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