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小学校园陷入危险被害情境
北投文化国小发生小学生遭割颈致死的骇人事件,致引发校园安全的疑虑。而面对这类凶残的随机犯罪行为,到底该如何防止,势必是治安的首要任务。
随机杀人,虽无特定的动机,但关于犯罪对象与地点的选择却未必随机,尤其行为人若只为极度压抑的情绪找寻发泄出口,生理上处于弱势的学童就易成为其目标。而小学上课时间,即约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四点,因教职员皆在校,自有较多的人力戒护,较不会有校园安全之顾虑。只是于此时间以外,小学可能对外开放,若有学生留校,维安工作就落在校警及留守的老师身上,则在人力监控不足且校园已成公共空间下,就使原本该是快乐学习的地方,随时有陷入高度被害风险的情境。
为了避免如此的情况产生,除了必须加强学童预防被害的相关知识与应变措施外,或许可从加高校园围墙或增设阻绝物,并大量装设监视系统及严格管控课余后进出校园之人员,甚至是警察的密集巡逻着手。只是此等的作法,就算为国家财力所能负担,却使小学与部队无异致与教育目的相违,亦让学校与社区产生隔绝与紧张关系,且就算将校园建立起铜墙铁壁,是否真能抑制随机、无差别杀人者的犯罪之心,实也是个疑问。也因此,校园安全的维护,绝不能看成是学校本身及警察的事,而是必须与社区为协力,甚且在当地居民要非学生家长,即是校友的可能性高,就更易组成课外时间的校安维护志工团队。这不仅让学校与社区产生紧密结合,更让居民对孩童的关心付之于实际行动。
此外,校园的维安做的再好,也只是治标,如何即时找出与消弭潜在的犯罪因子,实才为治本之道。如果从随机杀人者,多具有精神病史来看,对于重大精神病患者,就有持续追踪,甚而有依精神卫生法为强制鉴定与住院之必要。惟这样的措置若真落实,不仅会对精神病患者产生标签作用,亦会让民众产生就诊精神科的疑虑,更有人权侵害的问题。且即便撇开此争议不论,在病患本身难期主动就医,家人亦可能忽略病情的严重性下,也就无从由医师来发觉,则借由通报卫生主管机关来启动追踪与治疗的系统,实也难有用武之地。
所以,在防止随机杀人者出现之同时,何能兼顾人民隐私权与人身自由权的保障,自然是主事者必须深思熟虑之处。而如何于现阶段,建立对重大精神疾患者更有效的多元通报与即时的救助体系,并消除民众就诊精神医生之障碍,恐又是当务之急。
●作者吴景钦,博,真理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